内容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1.3.1 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理论分析 | 第16-22页 |
2.1 中间业务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2.1.1 中间业务的含义与种类 | 第16-18页 |
2.1.2 中间业务的性质及其变化 | 第18-20页 |
2.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理论背景 | 第20-22页 |
2.2.1 规避“监管税收效应”假说 | 第20页 |
2.2.2 “风险分担”假说 | 第20-21页 |
2.2.3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“道德风险”假说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及启示 | 第22-33页 |
3.1 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因 | 第22-23页 |
3.2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| 第23-27页 |
3.2.1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| 第23-26页 |
3.2.2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 | 第26-27页 |
3.3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经验借鉴 | 第27-29页 |
3.3.1 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制度背景 | 第27-28页 |
3.3.2 产品创新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源动力 | 第28页 |
3.3.3 金融科技是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 | 第28-29页 |
3.4 次贷危机背景下中间业务的再认识 | 第29-33页 |
3.4.1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意义 | 第30-31页 |
3.4.2 防范中间业务的风险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| 第33-42页 |
4.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| 第33-37页 |
4.1.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历史回顾 | 第33页 |
4.1.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| 第33-37页 |
4.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7-42页 |
4.2.1 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 | 第37-38页 |
4.2.2 从商业银行发展的视角 | 第38-40页 |
4.2.3 从客户需求的视角 | 第40-42页 |
第5章 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| 第42-46页 |
5.1 一般原因分析 | 第42-44页 |
5.1.1 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 | 第42页 |
5.1.2 产品开发不均衡,缺乏统一规范性 | 第42-43页 |
5.1.3 缺乏综合性的专业人才 | 第43页 |
5.1.4 定价机制不合理 | 第43页 |
5.1.5 缺乏技术支持 | 第43-44页 |
5.2 深层原因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2.1 商业银行自身定位不准确 | 第44页 |
5.2.2 未能进行混业经营 | 第44-46页 |
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选择 | 第46-55页 |
6.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| 第46-51页 |
6.1.1 明确商业银行自身定位 | 第46页 |
6.1.2 明确中间业务市场定位 | 第46-47页 |
6.1.3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| 第47-48页 |
6.1.4 建立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模型 | 第48-50页 |
6.1.5 建立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机制 | 第50-51页 |
6.1.6 整合和应用信息化发展 | 第51页 |
6.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生态环境 | 第51-55页 |
6.2.1 放松金融管制,实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| 第51-52页 |
6.2.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| 第52-53页 |
6.2.3 构筑功能性创新监管模式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后记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