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24页 |
1.1 聚丙烯酰胺简介 | 第8-10页 |
1.1.1 聚丙烯酰胺的概述和分类 | 第8-9页 |
1.1.2 聚丙烯酰胺的结构与性质 | 第9-10页 |
1.2 聚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 | 第10-13页 |
1.2.1 水溶液聚合 | 第10-11页 |
1.2.2 反相乳液聚合 | 第11-12页 |
1.2.3 反相微乳液聚合 | 第12页 |
1.2.4 水分散聚合 | 第12-13页 |
1.3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| 第13-16页 |
1.3.1 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14页 |
1.3.2 在造纸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3.3 在采油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3.4 在吸水材料中的应用 | 第16页 |
1.3.5 其它方面的应用 | 第16页 |
1.4 分子设计的依据 | 第16-19页 |
1.4.1 影响高聚物溶解速率的因素 | 第16-17页 |
1.4.2 影响高分子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因素 | 第17页 |
1.4.3 抗盐机理 | 第17-18页 |
1.4.4 耐温、耐剪切机理 | 第18页 |
1.4.5 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驱油机理 | 第18-19页 |
1.5 聚合物的合成方案 | 第19-20页 |
1.6 国内外聚丙烯酰胺研究和生产技术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7 聚丙烯酰胺驱油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3页 |
1.8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单体2-丙烯酰胺基辛烷基磺酸的合成及表征 | 第24-30页 |
2.1 前言 | 第24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4-27页 |
2.2.1 实验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2.2 实验药品 | 第25页 |
2.2.3 实验步骤 | 第25页 |
2.2.4 实验结果 | 第25-27页 |
2.3 产品表征 | 第27-30页 |
2.3.1 红外光谱 | 第27-28页 |
2.3.2 H~1-NMR谱图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速溶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| 第30-59页 |
3.1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路线 | 第30-31页 |
3.2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机理 | 第31-34页 |
3.2.1 链引发 | 第32页 |
3.2.2 链增长 | 第32-33页 |
3.2.3 链终止 | 第33页 |
3.2.4 链转移 | 第33-34页 |
3.3 丙烯酰胺、丙烯酸共聚工艺 | 第34-35页 |
3.4 实验部分 | 第35-36页 |
3.4.1 实验药品 | 第35页 |
3.4.2 实验步骤 | 第35-36页 |
3.5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1页 |
3.5.1 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5.2 引发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5.3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| 第38页 |
3.5.4 pH对聚合物溶解性能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5.5 反应时间对聚合物分子量和单体的转化率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3.6 产品表征 | 第41-50页 |
3.6.1 红外光谱 | 第41-42页 |
3.6.2 核磁共振谱图 | 第42-43页 |
3.6.3 分子量测定 | 第43-47页 |
3.6.3.1 实验原理 | 第43-46页 |
3.6.3.2 实验仪器 | 第46页 |
3.6.3.3 实验步骤 | 第46-47页 |
3.6.3.4 实验记录与结果 | 第47页 |
3.6.4 热稳定性(热重分析) | 第47-48页 |
3.6.4.1 仪器型号 | 第47页 |
3.6.4.2 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6.5 聚集形态 | 第48-50页 |
3.6.5.1 原理 | 第48-49页 |
3.6.5.2 扫描结果 | 第49-50页 |
3.7 聚合物性能评价 | 第50-59页 |
3.7.1 粘浓关系 | 第50-51页 |
3.7.2 耐温性 | 第51-52页 |
3.7.3 耐盐性 | 第52-53页 |
3.7.4 耐剪切性 | 第53-54页 |
3.7.5 延时性 | 第54-55页 |
3.7.6 溶解能力 | 第55-59页 |
3.7.6.1 实验原理 | 第55-56页 |
3.7.6.2 实验方法 | 第56页 |
3.7.6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7.6.4 造成共聚物不溶的原因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