液中喷气电火花加工机理与实验研究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1.1 传统电火花加工应用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1.1 传统电火花加工的优势 | 第12-13页 |
| 1.1.2 传统电火花加工的局限 | 第13页 |
| 1.2 现代电火花加工的发展 | 第13-16页 |
| 1.2.1 改进放电介质 | 第13-14页 |
| 1.2.2 采用新型电源及控制策略 | 第14-15页 |
| 1.2.3 增加辅助工艺 | 第15-16页 |
| 1.3 创新型介质电火花加工 | 第16-18页 |
| 1.3.1 水基工作液电火花加工 | 第16-17页 |
| 1.3.2 气中电火花加工 | 第17-18页 |
| 1.3.3 气中电火花加工的不足 | 第18页 |
| 1.4 液中喷气电火花加工 | 第18-19页 |
| 1.5 课题研究的实验条件 | 第19-23页 |
| 1.5.1 四轴CNC 电火花加工机床 | 第20页 |
| 1.5.2 直线电机工作台 | 第20页 |
| 1.5.3 电极旋转夹具 | 第20页 |
| 1.5.4 工艺性能检测系统 | 第20-23页 |
| 1.6 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液中喷气电火花加工机理研究 | 第24-47页 |
| 2.1 电火花加工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4-25页 |
| 2.2 放电介质机理研究 | 第25-31页 |
| 2.2.1 液中电火花加工的基本机理 | 第26-28页 |
| 2.2.2 气中电火花加工的基本机理 | 第28-31页 |
| 2.3 液中喷气电火花加工过程的描述 | 第31-33页 |
| 2.4 机理实验研究 | 第33-39页 |
| 2.4.1 机理实验条件 | 第33页 |
| 2.4.2 临界放电间隙比较 | 第33-35页 |
| 2.4.3 电极加工表面分析 | 第35-37页 |
| 2.4.4 工件表面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2.4.5 机理实验的初步结论 | 第39页 |
| 2.5 极间放电介质机理仿真研究 | 第39-46页 |
| 2.5.1 供气回路初始条件测算 | 第39-41页 |
| 2.5.2 建立计算模型 | 第41-42页 |
| 2.5.3 边界条件 | 第42页 |
| 2.5.4 控制方程 | 第42-43页 |
| 2.5.5 结果分析 | 第43-46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三章 液中喷气电火花工艺实验研究 | 第47-63页 |
| 3.1 气中电火花工艺参数实验研究 | 第47-52页 |
| 3.1.1 气中电火花放电参数研究现状 | 第47-49页 |
| 3.1.2 气中电火花加工的显著性因素讨论 | 第49-50页 |
| 3.1.3 气中电火花加工参考实验 | 第50-51页 |
| 3.1.4 气中电火花加工参考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1-52页 |
| 3.2 液中喷气电火花工艺参数实验研究 | 第52-62页 |
| 3.2.1 参考条件对比加工实验 | 第52-53页 |
| 3.2.2 加工时间敏感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3.2.3 加工极性敏感性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3.2.4 正交实验主效应分析 | 第55-58页 |
| 3.2.5 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| 第58-59页 |
| 3.2.6 其它参数单因素实验 | 第59-62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第四章 高速平动液中喷气电火花铣削加工系统 | 第63-75页 |
| 4.1 高速平动液中喷气电火花铣削加工 | 第63-65页 |
| 4.1.1 电火花铣削加工的发展 | 第63-64页 |
| 4.1.2 高速平动液中喷气电火花铣削加工的特点 | 第64-65页 |
| 4.2 高速平动液中喷气电火花铣削加工系统 | 第65-68页 |
| 4.2.1 直线电机运动工作台 | 第65-66页 |
| 4.2.2 PMAC 运动控制 | 第66-68页 |
| 4.3 高速平动液中喷气电火花铣削工艺规划 | 第68-70页 |
| 4.3.1 轨迹路径规划 | 第68-69页 |
| 4.3.2 电火花工艺参数规划 | 第69-70页 |
| 4.4 高速平动液中喷气电火花铣削工艺性能讨论 | 第70-73页 |
| 4.4.1 材料去除率和电极相对损耗率 | 第70-71页 |
| 4.4.2 工艺成本 | 第71-72页 |
| 4.4.3 工件表面 | 第72-73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| 5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| 5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| 致谢 | 第81-8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82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