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地区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全球晚新生代环境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| 第10-19页 |
1.1.1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 | 第11-12页 |
1.1.2 中国粉尘沉积记录 | 第12-17页 |
1.1.3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| 第17-19页 |
1.2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| 第19-20页 |
1.2.1 研究意义 | 第19页 |
1.2.2 论文目标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剖面介绍 | 第20-28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0-26页 |
2.1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0-21页 |
2.1.2 地质背景 | 第21-26页 |
2.2 研究剖面介绍 | 第26-28页 |
2.2.1 九州台剖面 | 第26-27页 |
2.2.2 南山剖面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| 第28-37页 |
3.1 样品采集与年代标尺 | 第28-30页 |
3.1.1 样品采集 | 第28页 |
3.1.2 年代标尺 | 第28-30页 |
3.2 实验方法与样品测试 | 第30-37页 |
3.2.1 碳酸盐稳定同位素 | 第30-33页 |
3.2.2 岩石磁学 | 第33-37页 |
第四章 碳酸盐稳定碳氧同位素记录 | 第37-50页 |
4.1 兰州地区与源区现代记录 | 第37-41页 |
4.1.1 兰州地区降水同位素组成 | 第37-40页 |
4.1.2 源区碳酸盐同位素 | 第40-41页 |
4.2 碳同位素记录 | 第41-45页 |
4.2.1 碳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意义 | 第41-42页 |
4.2.2 碳同位素记录 | 第42-45页 |
4.3 氧同位素记录 | 第45-48页 |
4.3.1 氧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意义 | 第45-46页 |
4.3.2 氧同位素记录 | 第46-48页 |
4.4 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其他指标记录 | 第50-60页 |
5.1 主要载磁矿物 | 第50-53页 |
5.1.1 磁滞回线和热磁曲线 | 第51-52页 |
5.1.2 饱和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反向退磁特征 | 第52-53页 |
5.2 磁化率和无磁滞剩磁磁化率记录 | 第53-56页 |
5.3 赤铁矿含量变化和红度记录 | 第56-58页 |
5.4 粒度记录 | 第58-59页 |
5.5 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8页 |
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