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汇兑、对外金融关系论文

人民币汇率与利率联动机制研究

提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引言第8-1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页
    1.2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8-9页
    1.3 文献综述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文献综述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文献综述第9-10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0-11页
2 汇率与利率决定理论第11-17页
    2.1 汇率决定理论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际收支平衡理论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第11-12页
    2.2 利率决定理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一般均衡理论——IS-LM分析第13页
    2.3 汇率与利率联动理论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利率平价理论——"抛补"与"非抛补"利率平价学说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货币主义分析理论——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汇率超调模型——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第15-17页
3 汇率与利率联动机制的运行渠道第17-24页
    3.1 利率政策对一国汇率的作用效果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利率通过经常项目传导的机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利率通过资本项目传导的途径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利率通过资产转换传导的方式第17-18页
    3.2 汇率政策对一国利率的影响效应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汇率透过商品市场模式的传导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汇率透过资本市场模式的传递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汇率作用于外汇储备环节的路径第19页
    3.3 人民币汇率与利率联动机制的数量检验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实验结论第23-24页
4 "汇率—利率"联动的现实考察:我国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的协调第24-28页
    4.1 我国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组合的实际应用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1994-1995年的汇率与利率政策搭配阶段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1996-2000年的汇率与利率政策搭配阶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2001-2003年的汇率与利率政策搭配阶段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2004-2008年8月的汇率与利率政策搭配阶段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2008年9月-今的汇率与利率政策搭配阶段第26页
    4.2 "汇率—利率"联动效果分析与经验借鉴第26-28页
5 完善人民币"汇率—利率"联动机制的政策举措与施行步骤第28-36页
    5.1 金融危机背景下改善"双率"联动机制的紧迫性第28页
    5.2 完善人民币"汇率—利率"联动机制的政策举措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完善我国存贷款利率定价形成机制,把握市场化改革节奏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改进我国基准利率运行管理机制,巩固市场化改革成果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逐步扩大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1 合理规划资本项目开放的时机与步骤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2 创新运用"双Q制度"为资本项目开放创造条件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1 深化改革人民币汇率管理体制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2 重点加强外汇汇率市场定价体系建设第32-33页
    5.3 完善人民币"汇率—利率"联动机制的施行步骤——促进汇率和利率改革协调发展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改革第一阶段:优先推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改革第二阶段:重点放在逐步扩大资本项目开放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改革第三阶段:全面促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第34-36页
6 结论第36-37页
参考文献第37-39页
附录Ⅰ第39-42页
附录Ⅱ第42-44页
致谢第44-45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45-46页
详细摘要第46-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双重约束条件下我国环境税制研究
下一篇:基于RS和GIS的酒泉市肃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