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8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9-12页 |
1.3.1 国外政府信用研究 | 第9-10页 |
1.3.2 我国政府信用研究 | 第10-12页 |
1.4 理论依据 | 第12-14页 |
1.5 基本思路、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| 第14-15页 |
1.6 主要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政府信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| 第16-23页 |
2.1 信用的内涵 | 第16页 |
2.2 政府信用的内涵 | 第16页 |
2.3 政府信用的内在规律性 | 第16-18页 |
2.3.1 政府信用的核心是公共责任,本质是公共利益 | 第16-17页 |
2.3.2 政府信用的维持和监督相对复杂 | 第17页 |
2.3.3 政府信用以有限的公共权力作为基础 | 第17页 |
2.3.4 政府信用具有的外部性特征会对政府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| 第17-18页 |
2.4 和谐社会下政府信用的目标、作用和意义 | 第18-23页 |
2.4.1 政府信用目标 | 第18-20页 |
2.4.2 政府信用、企业信用、个人信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2.4.3 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中的地位与作用 | 第21-22页 |
2.4.4 和谐社会与政府信用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我国政府信用现状、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3-32页 |
3.1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8页 |
3.1.1 政府意识理念出现偏差,价值取向偏离公正利益 | 第25-26页 |
3.1.2 公共政策制定随意,行政许可缺乏规范性,行政审批过多过滥 | 第26页 |
3.1.3 公共政策执行不力,行政人员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| 第26-27页 |
3.1.4 部分公务员职业道德匮乏,腐败行为屡禁不止,严重侵蚀政府信用 | 第27页 |
3.1.5 现代政府信用体系不健全,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,透明度不高 | 第27-28页 |
3.2 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2.1 政府组织的政治经济双重特性是政府失信的主要诱因 | 第28-29页 |
3.2.2 政府法律体系、信用制度不完善,造成了行政权力行使的任意性 | 第29页 |
3.2.3 公共政策主体权限模糊,监督制度不健全,行政责任追究乏力 | 第29-30页 |
3.2.4 官本位意识依然存在,干部任用制度不完善,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| 第30页 |
3.2.5 政府职能没有彻底转变,服务意识淡薄,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美国政府信用建设的现状和启示 | 第32-35页 |
4.1 美国政府信用建设的现状 | 第32-33页 |
4.1.1 美国政府拥有完善的政府信用管理法律体系 | 第32页 |
4.1.2 信用服务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| 第32-33页 |
4.1.3 对失信者有严格的惩戒制度 | 第33页 |
4.2 美国政府信用建设可供借鉴的经验 | 第33-35页 |
4.2.1 运用法律强制力,设定相关部门保障政府信用的实施 | 第33-34页 |
4.2.2 充分发挥信息中介在政府信用建设中的作用 | 第34页 |
4.2.3 建立严厉失信惩戒机制维护政府信用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和谐社会构建实践中政府信用的建设思路 | 第35-40页 |
5.1 重构政府信用建设的思想观念,牢固政府合法性地位 | 第35-36页 |
5.1.1 对于关乎人民利益的事件积极做出回应 | 第35页 |
5.1.2 政府应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观念 | 第35-36页 |
5.2 加强政府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,创新政府决策制度 | 第36页 |
5.2.1 建立政策审查和信用评价制度 | 第36页 |
5.2.2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部门信息决策机制 | 第36页 |
5.3 推进依法行政,建立健全行政监督和问责激励制度 | 第36-38页 |
5.3.1 建立问责失信、激励守信的双轨并行监督制度 | 第37页 |
5.3.2 建立和完善政府失信的救济制度 | 第37-38页 |
5.4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,增强公务员的反腐意识,打造廉洁政府 | 第38页 |
5.5 全力打造现代政府信用,推行政务公开制度 | 第38-40页 |
结束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