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5-9页 |
中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丙型肝炎病毒(HCV) | 第13-20页 |
1.1 HCV的生活周期 | 第13-14页 |
1.2 HCV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 | 第14-18页 |
1.2.1 Core蛋白 | 第14页 |
1.2.2 包膜糖蛋白(E1和E2) | 第14-15页 |
1.2.3 p7蛋白 | 第15页 |
1.2.4 NS2蛋白 | 第15页 |
1.2.5 NS3蛋白 | 第15-16页 |
1.2.6 NS4A蛋白 | 第16页 |
1.2.7 NS4B蛋白 | 第16页 |
1.2.8 NS5A蛋白 | 第16-17页 |
1.2.9 NS5B蛋白 | 第17-18页 |
1.3 HCV的细胞培养模型 | 第18页 |
1.4 HCV与免疫系统 | 第18-19页 |
1.5 HCV的治疗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主要穹窿蛋白(MVP) | 第20-26页 |
2.1 穹窿蛋白(vault) | 第20-21页 |
2.2 MVP的细胞定位 | 第21页 |
2.3 MVP与耐药性 | 第21页 |
2.4 MVP的功能 | 第21-25页 |
2.4.1 MVP与细胞凋亡 | 第22页 |
2.4.2 MVP与干扰素γ | 第22-23页 |
2.4.3 MVP与肿瘤抑制因子(PTEN) | 第23页 |
2.4.4 MVP与络氨酸蛋白酶(Src) | 第23-24页 |
2.4.5 MVP与细胞压力反应 | 第24页 |
2.4.6 MVP与组成型光形态生成因子1(COP1) | 第24-25页 |
2.5 MVP与病毒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Ⅰ型干扰素 | 第26-41页 |
3.1 干扰素的分类 | 第26页 |
3.2 干扰素的产生途径 | 第26-34页 |
3.2.1 TLR-dependent pathways | 第27-31页 |
3.2.2 TLR-independent pathways | 第31-33页 |
3.2.3 调节IFN表达的转录因子 | 第33-34页 |
3.3 Ⅰ型干扰素的效应途径 | 第34-41页 |
3.3.1 Ⅰ型干扰素受体 | 第34页 |
3.3.2 Ⅰ型干扰素诱导的经典信号通路 | 第34-36页 |
3.3.3 Ⅰ型干扰素诱导的非经典信号通路 | 第36-37页 |
3.3.4 干扰素刺激基因(ISGs) | 第37-41页 |
第四章 丙型肝炎病毒(HCV)诱导主要穹窿蛋白(MVP)表达 | 第41-62页 |
4.1 试验材料 | 第41-42页 |
4.1.1 临床样本 | 第41页 |
4.1.2 细胞与病毒 | 第41-42页 |
4.1.3 试剂 | 第42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2-55页 |
4.2.1 蛋白纯化 | 第42-43页 |
4.2.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(ELISA) | 第43-44页 |
4.2.3 PBMC细胞分离 | 第44-45页 |
4.2.4 Real-Time PCR | 第45-46页 |
4.2.5 蛋白免疫印迹(Western Blot) | 第46-50页 |
4.2.6 细胞培养基(以DMEM为例)与胰酶的配制 | 第50-51页 |
4.2.7 细胞冻存(以T25细胞瓶为例) | 第51页 |
4.2.8 细胞复苏 | 第51-52页 |
4.2.9 免疫组织化学(免疫组化) | 第52页 |
4.2.10 HCV JFH-1克隆的细胞培养 | 第52-53页 |
4.2.11 HCV滴度的测定 | 第53-55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55-60页 |
4.3.1 血液结果 | 第55-56页 |
4.3.2 免疫组化结果 | 第56-58页 |
4.3.3 IFN-α不能诱导MVP表达 | 第58页 |
4.3.4 HCV JFH-1对MVP表达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4.4 讨论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丙型肝炎病毒NS5A蛋白通过转录因子NF-κB和Sp1调控MVP的转录 | 第62-75页 |
5.1 材料 | 第62-63页 |
5.1.1 质粒和菌种 | 第62页 |
5.1.2 试剂盒以及其他试剂 | 第62-63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63-69页 |
5.2.1 质粒提取 | 第63-64页 |
5.2.2 细胞培养 | 第64页 |
5.2.3 细胞转染 | 第64-65页 |
5.2.4 荧光素酶活性的测定 | 第65-66页 |
5.2.5 染色体免疫沉淀(Chip) | 第66-68页 |
5.2.6 Real-time PCR与Western blot | 第68-69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69-73页 |
5.3.1 HCV NS5A蛋白诱导MVP表达 | 第69-70页 |
5.3.2 HCV NS5A蛋白诱导MVP表达需要NF-κ B和Sp1绑定元件 | 第70-72页 |
5.3.3 HCV NS5A蛋白诱导转录因子NF-κ B和Sp1绑定到MVP启动子上 | 第72-73页 |
5.4 讨论 | 第73-75页 |
第六章 主要穹窿蛋白(MVP)抑制丙型肝炎病毒(HCV)复制 | 第75-80页 |
6.1 材料 | 第75页 |
6.2 实验方法 | 第75页 |
6.2.1 细胞培养及病毒扩增 | 第75页 |
6.2.2 Real-time PCR和Western blot | 第75页 |
6.3 实验结果 | 第75-79页 |
6.3.1 过表达MVP抑制HCV复制 | 第75-76页 |
6.3.2 将MVP干扰后促进HCV复制 | 第76-79页 |
6.4 讨论 | 第79-80页 |
第七章 主要穹窿蛋白(MVP)促进了Ⅰ型干扰素(IFN)的表达 | 第80-92页 |
7.1 材料 | 第80页 |
7.2 实验方法 | 第80-82页 |
7.2.1 细胞培养及PBMC细胞分离 | 第80页 |
7.2.2 细胞核提取物的制备(6孔细胞板为例) | 第80-81页 |
7.2.3 Real-time PCR和Western blot | 第81页 |
7.2.4 IFN α、IFNβ蛋白检测 | 第81页 |
7.2.5 免疫荧光(immunofluorescence) | 第81-82页 |
7.2.6 芯片分析(Microarray Analysis) | 第82页 |
7.3 实验结果 | 第82-90页 |
7.3.1 芯片结果 | 第82-83页 |
7.3.2 MVP诱导IFN α/β的产生和分泌 | 第83-84页 |
7.3.3 MVP诱导IRF-7的表达 | 第84-86页 |
7.3.4 MVP激活NF-κ B信号通路 | 第86-87页 |
7.3.5 MVP促进IRF-7和NF-K B入核 | 第87-89页 |
7.3.6 MVP激活IFN下游信号通路 | 第89-90页 |
7.4 讨论 | 第90-92页 |
第八章 主要穹窿蛋白(MVP)干扰RNA对病毒诱导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 | 第92-98页 |
8.1 材料 | 第92页 |
8.2 实验方法 | 第92-93页 |
8.2.1 细胞培养 | 第92页 |
8.2.2 IFN α、IFNβ蛋白检测 | 第92页 |
8.2.3 Western blot和Real-time PCR | 第92页 |
8.2.4 荧光色素酶活力测定 | 第92-93页 |
8.2.5 细胞核提取物的制备 | 第93页 |
8.3 实验结果 | 第93-96页 |
8.3.1 sh-MVP抑制VSV诱导的IFN-α/β的激活 | 第93-94页 |
8.3.2 sh-MVP抑制VSV诱导的IRF7/NF-κB的激活 | 第94-95页 |
8.3.3 sh-MVP抑制VSV诱导的IRF7/NF-κ B的入核 | 第95-96页 |
8.4 讨论 | 第96-98页 |
第九章 主要穹窿蛋白(MVP)与其他病毒之间的关系 | 第98-104页 |
9.1 材料 | 第98页 |
9.2 实验方法 | 第98-99页 |
9.2.1 Western blot和Real-time PCR | 第98页 |
9.2.2 病毒蚀斑实验(plaque assays) | 第98-99页 |
9.2.3 血球凝集实验(hemagglutination assay) | 第99页 |
9.3 实验结果 | 第99-102页 |
9.3.1 MVP与VSV之间的关系 | 第99-100页 |
9.3.2 MVP与IAV之间的关系 | 第100-101页 |
9.3.3 MVP与EV71之间的关系 | 第101-102页 |
9.4 讨论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12页 |
附录I常用试剂及其配制一览表 | 第112-113页 |
附录II论文中使用的Realtime-PCR弓丨物 | 第113-114页 |
附录Ⅲ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| 第114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