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--助剂论文

TiO2/S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前言第8-17页
    1.1 光催化技术概述第8页
    1.2 光催化作用机理第8-10页
    1.3 纳米 TiO_2对污染物的处理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无机污染物的降解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气态污染物的降解第12页
    1.4 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改性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TiO_2光催化剂的改性第13-15页
    1.5 研究的目的、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创新点第16-17页
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7-20页
    2.1 实验药剂和仪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药剂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17-18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光催化剂的物性测试分析方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测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光催化降解产物的测定方法第19-20页
第三章 液相水解-煅烧法制备 TiO_2/SiO_2复合光催化剂第20-32页
    3.1 制备工艺参数的确定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钛源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钛与硅的摩尔比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水解 pH 值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碱的种类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煅烧温度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煅烧时间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钛的投加量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8 甲基橙光催化降解前后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对比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3.2 液相水解-煅烧法制备的 TiO_2/S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物性测试分析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扫描电镜(SEM)图谱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比表面积及孔径(BET)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X 射线衍射(XRD)分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傅立叶红外光谱(FTIR)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3.3 TiO_2/SiO_2复合光催化剂处理焦化废水第29-30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30-32页
第四章 液相水解-水热法制备 TiO_2/SiO_2复合光催化剂第32-37页
    4.1 水热反应条件的确定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水热反应时间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水热反应温度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 4.2 液相水解-水热法制备的 TiO_2/S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物性测试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扫描电镜(SEM)图谱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比表面积和孔径(BET)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X 射线衍射(XRD)分析第35页
    4.3 小结第35-37页
第五章 TiO_2/SiO_2复合光催化剂与单一 TiO_2及 P25 光催化剂的对比分析第37-43页
    5.1 TiO_2/SiO_2复合光催化剂与单一 TiO_2及 P25 光催化剂的活性对比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液相水解-水热法制备的 TiO_2/SiO_2与单一 TiO_2光催化活性对比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液相水解-煅烧法制备的 TiO_2/SiO_2与单一 TiO_2光催化活性对比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液相水解-煅烧法制备的 TiO_2/SiO_2与 P25 光催化活性对比第38-39页
    5.2 TiO_2/SiO_2复合光催化剂与单一 TiO_2光催化剂物性对比分析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扫描电镜图对比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比表面积对比分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X 射线衍射图对比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5.3 小结第42-43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3-4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43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43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9页
致谢第49-50页
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0-51页
详细中英文摘要第51-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LabVIEW的太阳光伏电站监控系统设计
下一篇: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