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经济计算、经济数学方法论文--经济数学方法论文

北京市能源消费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和能源问题的提出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文献综述第9-10页
    1.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思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第11-12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主要内容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4 主要创新点第13-14页
2 北京市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总体研究第14-23页
    2.1 北京市能源消费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北京市能源消费弹性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能源消费总量与 GDP 之间的关系第15-16页
    2.2 研究方法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序列平稳性检验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协整检验(Cointegration Test)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(Granger Causality Test)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H-P 滤波(Hodrick-Prescott)第18-19页
    2.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序列平稳性检验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协整分析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格兰杰因果检验(Granger test)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H-P 滤波后能源消费和 GDP 之间的关系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2-23页
3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分析第23-39页
    3.1 北京市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的选定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影响因素确定的经济学原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变量符号与数据来源说明第24-25页
    3.2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能源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能源消费与能源价格平稳性检验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能源消费与能源价格协整检验第26-27页
    3.3 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产业结构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协整关系检验第29页
    3.4 能源消费与人口之间的关系研究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协整关系检验第31页
    3.5 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协整关系检验第33页
    3.6 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能源消费结构序列平稳性检验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协整关系检验第35页
    3.7 能源消费与能源强度的协整关系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能源消费与能源强度平稳性检验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协整关系检验第37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37-39页
4 北京市能源消费及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第39-47页
    4.1 研究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向量自回归模型(Vector Auto-regression Model, VAR)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第39-40页
    4.2 VAR 模型的构建及其稳定性检验第40-41页
    4.3 VAR 模型分析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Johansen 协整检验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方差分解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5 结论与展望第47-50页
    5.1 本文主要结论第47页
    5.2 政策建议第47-48页
    5.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第48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3页
致谢第53-54页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第54-55页
附表第55-58页
详细摘要第58-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原边控制反激式开关电源芯片的研究和设计
下一篇:新农村建设中法治环境建设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