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物化学论文

化学调控对十字花科植物中芥子油苷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英文缩略词第13-21页
1 绪论第21-37页
    1.1 芥子油苷的发现和分布第21-22页
    1.2 芥子油苷的合成和降解第22-25页
    1.3 芥子油苷的生物学功能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芥子油苷的抗癌作用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芥子油苷在植物防卫反应中的作用第25-26页
    1.4 外界环境对芥子油苷的影响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非生物因素对芥子油苷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生物因素对芥子油苷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1.5 信号分子对芥子油苷合成的调控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茉莉酸和水杨酸对芥子油苷的调控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油菜素甾醇类化合物对芥子油苷的调控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糖信号对芥子油苷的调控第32-33页
    1.6 青花菜芽菜中芥子油苷的调控第33-35页
    1.7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标第35-37页
2 不同糖处理对青花菜芽菜中芥子油苷的影响及其机理第37-5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7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材料种植及处理方法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验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芥子油苷的分离纯化与分析测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花青素的提取与检测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3 黑芥子酶活性测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4 FRAP法测定抗氧化能力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5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6 RNA提取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7 实时定量PCR检测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8 数据分析第40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40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不同糖处理对青花菜芽菜发芽率和生物量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不同糖处理对青花菜芽菜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不同糖处理对青花菜芽菜中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不同糖处理对青花菜芽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蔗糖对青花菜芽菜中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蔗糖对青花菜芽菜中芥子油苷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不同糖处理对青花菜芽菜中黑芥子酶活性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不同糖处理对拟南芥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2.4 讨论与小结第50-52页
3 JA对拟南芥中芥子油苷合成的影响第52-6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2-53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材料种植及处理方法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实验方法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1 芥子油苷的分离纯化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2 芥子油苷的分析测定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3 RNA的提取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4 实时定量PCR检测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5 数据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JA对拟南芥野生型及其突变体中芬子油苷的影响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JA对拟南芥地上部野生型及其突变体中脂肪类芥子油苷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JA对拟南芥地上部野生型及其突变体中吲哚类芥子油苷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3 JA对拟南芥地下部野生型及其突变体中脂肪类芥子油苷的影响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4 JA对拟南芥地下部野生型及其突变体中吲哚类芥子油苷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MED参与JA对芥子油苷合成的调控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MED缺失突变体med2.5中芥子油苷的含量分析及其对JA的响应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JA处理后med2.5中芥子油苷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第61-62页
    3.4 讨论与小结第62-64页
4 JA和糖对拟南芥中芥子油苷合成的影响第64-84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4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材料种植及处理方法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实验方法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1 芥子油苷的分离纯化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2 芥子油苷的分析测定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3 RNA提取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4 实时定量PCR检测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5 数据分析第65-69页
    4.3第69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JA和葡萄糖共同处理对拟南芬中芬子油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葡萄糖处理对JA信号转导突变体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1 葡萄糖处理对JA信号转导突变体coi1-2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2 葡萄糖处理对JA信号转导突变体jin1,jar1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JA处理对葡萄糖信号转导突变体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第73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4.1 JA处理对葡萄糖受体突变体rgs1-2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4.2 JA和葡萄糖共同处理对糖不敏感突变体abi5-7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SA在JA与葡萄糖协同调控芥子油苷合成与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5.1 低浓度SA在JA和葡萄糖协同调控芥子油苷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5.2 高浓度SA在JA和葡萄糖协同调控芥子油苷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第80-81页
    4.4 讨论与小结第81-84页
5 氯化钠对青花菜芽菜中芥子油苷的影响第84-91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4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材料种植及处理方法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实验方法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1 芥子油苷的分离纯化与分析测定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2 萝卜硫素含量的测定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3 黑芥子酶活性测定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4 数据分析第85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氯化钠处理对青花菜芽菜发芽率和生物量的影响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氯化钠处理对青花菜芽菜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氯化钠处理对青花菜芽菜中黑芥子酶活性的影响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氯化钠处理对青花菜芽菜中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第88-89页
    5.4 讨论与小结第89-91页
6 BR和氯化钠处理对青花菜芽菜中芥子油苷的影响第91-99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1-92页
    6.2 材料与方法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材料种植及处理方法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实验方法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.1 芥子油苷的分离纯化与分析测定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.2 维生素C的提取及分析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.3 黑芥子酶活性测定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.4 FRAP法测定抗氧化能力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.5 数据分析第92-93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分析第93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BR和氯化钠处理对青花菜芽菜发芽率和生物量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BR和氯化钠处理对青花菜芽菜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BR和氯化钠处理对青花菜芽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BR和氯化钠处理对青花菜芽菜中黑芥子酶活性的影响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BR和氯化钠处理对青花菜芽菜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第97页
    6.4 讨论与小结第97-99页
7 BR对拟南芥中芥子油苷合成的影响第99-118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99-100页
    7.2 材料与方法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材料种植及处理方法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实验方法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3.1 芥子油苷的分离纯化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3.2 芥子油苷的分析测定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3.3 RNA提取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3.4 实时定量PCR检测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3.5 过表达植株的构建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3.6 浸花法转化拟南芥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3.7 转基因种子的筛选与鉴定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3.8 数据分析第102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分析第10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BR对拟南芥野生型Col-0中芥子油苷合成的影响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BR合成缺失突变体cpd和过量表达植株DWF4-ox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变化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BR受体突变体bri1-5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变化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BR信号转导增强植株35S-BZR1/bzr1-1D和besl-D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变化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5 BR信号转导增强植株35S-BZR1/bzr1-1D和besl-D中芥子油苷合成基因的表达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6 BR处理对芥子油苷突变体myb28,myb29,myb34,myb51和myb122的影响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7 DET2在芥子油苷合成过程中的作用第110-1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3.7.1 突变体det2-1中芥子油苷的组分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3.7.2 突变体det2-1中芥子油苷的含量分析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3.7.3 突变体det2-1背景型的确定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3.7.4 det2-1中芥子油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3.7.5 外源EBR处理对det2-1中芥子油苷含量的分析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3.7.6 35S-DET2转基因植株的构建及其芥子油苷含量分析第114-115页
    7.4 讨论与小结第115-118页
8 结论,创新点与展望第118-122页
    8.1 结论第118-119页
    8.2 创新点第119-120页
    8.3 展望第120-122页
参考文献第122-142页
个人简介第142-143页

论文共1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POSS杂化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抗原子氧侵蚀分析
下一篇:复杂媒质及其涂覆目标的电磁散射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