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导论 | 第10-25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方法、内容与思路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4页 |
·研究重点、难点与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重点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难点 | 第15页 |
·研究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| 第16-25页 |
·运动处方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·太极拳健身效果的实验研究 | 第18-25页 |
2 太极拳价值论 | 第25-39页 |
·太极拳技击与健身价值的发生与演变 | 第25-28页 |
·"发生学"的启示 | 第25-26页 |
·太极拳技击价值的发生与弱化 | 第26-27页 |
·太极拳健身价值的发生与突显 | 第27-28页 |
·太极拳健身价值的实现载体--形、意、气 | 第28-38页 |
·重视形炼的健身运动 | 第29-31页 |
·强调用意的调神特质 | 第31-35页 |
·关注调气的内养功法 | 第35-37页 |
·形意气的相互关系 | 第37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3 太极拳健身要素的提炼与分析 | 第39-67页 |
·提炼太极拳健身要素的理论基础 | 第39-52页 |
·有氧运动--柔和缓慢 | 第39-40页 |
·调理气血--形圆体松 | 第40-42页 |
·脊柱保健--转腰旋脊 | 第42-43页 |
·平衡机能--虚实转换、步走弧形、立足平稳 | 第43-46页 |
·神经调节--意连心静 | 第46-48页 |
·心理调适--恬淡虚静 | 第48-49页 |
·腹式呼吸--细匀深长 | 第49-50页 |
·身心合一--整体运动 | 第50-52页 |
·太极拳健身要素的提炼与分析 | 第52-66页 |
·健身要素的提炼 | 第53-55页 |
·健身要素的分析 | 第55-63页 |
·健身要素的整体涌现性--健身效益 | 第63-66页 |
·小结 | 第66-67页 |
4 太极操编创 | 第67-80页 |
·太极操编创缘起 | 第67-70页 |
·继承与创新的需要 | 第67-68页 |
·简约与实用的结合 | 第68-69页 |
·普及与推广的基础 | 第69-70页 |
·太极操编创依据 | 第70-73页 |
·太极拳健身要素的特点 | 第70-71页 |
·中医经络学说 | 第71-72页 |
·中老年人亚健康常见问题 | 第72-73页 |
·太极操编创原则 | 第73-75页 |
·博采众长的原则 | 第73-74页 |
·局整结合的原则 | 第74页 |
·简单易学原则 | 第74页 |
·针对性原则 | 第74-75页 |
·太极操内容介绍 | 第75-79页 |
·太极操动作名称 | 第75-76页 |
·神经系统功能操 | 第76-79页 |
·小结 | 第79-80页 |
5 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 | 第80-111页 |
·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的理念探讨与概念界定 | 第80-82页 |
·运动处方的由来与发展 | 第80-81页 |
·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理念探讨 | 第81-82页 |
·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概念界定 | 第82页 |
·太极拳运动强度研究 | 第82-94页 |
·他山之石 | 第83-87页 |
·科学探骊 | 第87-94页 |
·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| 第94-95页 |
·最优化原则 | 第94页 |
·整体性原则 | 第94-95页 |
·动态性原则 | 第95页 |
·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依据 | 第95-98页 |
·中老年人年龄分期与生理心理特点 | 第96-97页 |
·锻炼者的学龄与技能发展特点 | 第97-98页 |
·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的具体说明 | 第98-104页 |
·运动强度 | 第99-100页 |
·运动持续时间和频率 | 第100-102页 |
·运动内容 | 第102-104页 |
·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系统的研发思路 | 第104-109页 |
·系统概述 | 第104-105页 |
·系统模块与功能 | 第105-109页 |
·系统特点 | 第109页 |
·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6 研究结论 | 第111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附录一 | 第125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