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2页 |
1.1 狂犬病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1.1 传播途径 | 第12页 |
1.1.2 发病机理 | 第12-13页 |
1.2 狂犬病病毒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2.1 狂犬病病毒病原学 | 第13页 |
1.2.2 基因分型 | 第13页 |
1.2.3 基因组结构 | 第13页 |
1.2.4 病毒蛋白及功能 | 第13-14页 |
1.3 microRNA概述 | 第14-16页 |
1.3.1 miRNA的生物学路径 | 第14-15页 |
1.3.2 miRNA与靶基因调控作用 | 第15-16页 |
1.3.3 miRNA的检测技术 | 第16页 |
1.4 miRNA的生物学功能 | 第16-20页 |
1.4.1 miRNA对机体生长发育、疾病及癌症的相互关系 | 第16-17页 |
1.4.2 miRNA对病毒感染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| 第17-19页 |
1.4.3 miR-155的生物学功能 | 第19-20页 |
1.4.4 miR-223的生物学功能 | 第20页 |
1.4.5 miR-101的生物学功能 | 第20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| 第22-41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2-24页 |
2.1.1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2页 |
2.1.2 病毒、细胞、真核表达载体和实验动物 | 第22页 |
2.1.3 实验试剂 | 第22-2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4-41页 |
2.2.1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2.2.2 特异性引物 | 第25-26页 |
2.2.3 miRNA文库构建和miRNA测序 | 第26-30页 |
2.2.4 差异表达的miRNA的qRT-PCR验证 | 第30-31页 |
2.2.5 重组质粒的构建 | 第31-36页 |
2.2.6 重组质粒在BHK细胞上的表达 | 第36-37页 |
2.2.7 重组质粒对狂犬病病毒GX01感染的作用 | 第37-41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 | 第41-59页 |
3.1 miRNA文库构建和miRNA测序 | 第41-45页 |
3.1.1 脊髓样品总RNA的质量检测 | 第41页 |
3.1.2 构建小鼠源miRNA的表达谱及差异表达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1.3 显著差异micRNA的聚类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1.4 miRNA靶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1.5 新miRNA预测 | 第45页 |
3.2 qRT-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 | 第45-50页 |
3.2.1 miRNAs的qRT-PCR标准曲线绘制 | 第45-50页 |
3.2.2 qRT-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及两种方法的比较 | 第50页 |
3.3 miRNAs重组质粒的构建 | 第50-52页 |
3.4 重组质粒在BHK细胞上的表达 | 第52-54页 |
3.5 重组质粒对狂犬病病毒GX01感染的作用结果 | 第54-59页 |
3.5.1 转染各重组质粒后对狂犬病病毒GX01病毒滴度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3.5.2 狂犬病病毒N基因和β-actin内参基因的qRT-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55-57页 |
3.5.3 转染各重组质粒后对狂犬病病毒GX01的N基因的影响 | 第57页 |
3.5.4 转染各重组质粒后对狂犬病病毒GX01的N蛋白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59-63页 |
4.1 miRNA鉴定及差异表达验证 | 第59-60页 |
4.2 miRNAs重组质粒的构建 | 第60-61页 |
4.3 重组质粒对狂犬病病毒GX01感染的作用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0-71页 |
附录一 | 第71-75页 |
附录二 | 第75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