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6-9页 |
|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一、 研究缘起 | 第9-10页 |
| 二、 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三、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| 四、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问题的界定及其历史作用 | 第15-26页 |
|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问题的界定及其研究意义 | 第15-19页 |
| 一、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问题的界定 | 第15-17页 |
| (一) 接受 | 第15-16页 |
| (二) 接受方法 | 第16页 |
| (三)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二、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方法的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 | 第19-26页 |
| 一、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接受的过程 | 第19-21页 |
| 二、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接受的结果和作用 | 第21页 |
| 三、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基本经验和特点 | 第21-26页 |
|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方法的原则和具体形式 | 第26-39页 |
|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方法的原则 | 第26-30页 |
| 一、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| 第26-27页 |
| 二、 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| 第27-29页 |
| 三、 人民群众和党的领导相统一 | 第29-30页 |
| 第二节 理论接受方法的具体形式 | 第30-36页 |
| 一、 学习教育形式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 传统媒介形式 | 第31-34页 |
| 三、 现代媒介形式 | 第34-35页 |
| 四、 实践教育形式 | 第35-36页 |
|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方法所涉及的文化因素 | 第36-39页 |
| 一、 接受双方的文化条件(宣传者和被接受者的文化条件) | 第36-37页 |
| 二、 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| 三、 接受文化的心理 | 第38-39页 |
|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方法的创新研究 | 第39-50页 |
|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方法的创新 | 第39-44页 |
| 一、 社会主义文化引导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| 第39-41页 |
| 二、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教育 | 第41页 |
| 三、 生活化的娱乐大众接受教育 | 第41-42页 |
| 四、 学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前沿阵地 | 第42-44页 |
| 第二节 构建接受的保障条件 | 第44-47页 |
| 一、 转变观念,形成氛围 | 第44-45页 |
| 二、 机制建设,加大投入 | 第45-46页 |
| 三、 丰富内容,满足需要 | 第46-47页 |
| 第三节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效果的评价方法 | 第47-50页 |
| 一、 明确合理的评价目标 | 第47-48页 |
| 二、 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 | 第48-49页 |
| 三、 形成长效的评价体制 | 第49-50页 |
| 结语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| 1. 著作类 | 第51页 |
| 2. 期刊类 | 第51-53页 |
| 3. 学位论文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