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隧道工程论文--隧道施工论文--施工机械论文

地应力下TBM盘形滚刀载荷特性及破岩参数匹配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目录第6-9页
1 绪论第9-21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课题来源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TBM硬岩隧道掘进机研究进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岩石力学特性研究进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盘形滚刀破岩力学模型研究进展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盘形滚刀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盘形滚刀刀间距和贯入度研究进展第17-18页
    1.3 地应力环境下盘形滚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-21页
2 地应力下盘形滚刀力学模型研究第21-33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1页
    2.2 基于mohr强度准则的岩石力学性能变化分析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岩石强度准则分析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岩石强度变化规律分析第23-25页
    2.3 盘形滚刀破岩影响因素分析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滚刀破岩机理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应力对滚刀破岩受力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刀间距S和贯入度P对滚刀破岩受力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2.4 地应力下盘形滚刀破岩模型的建立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中南大学力学模型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地应力下滚刀三向力模型的建立第31-3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2-33页
3 地应力下盘形滚刀破岩数值模拟研究第33-53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3页
    3.2 盘形滚刀破岩数值模拟系统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ANSYS/LS-DYNA软件简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滚刀破岩模拟原理及过程分析第34-37页
    3.3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和分析第37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制定数值模拟方案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建立有限元模拟模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设置材料模型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控制接触条件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确定模拟边界条件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控制沙漏和粘性阻尼第45页
    3.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盘形滚刀载荷特性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破岩特征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理论载荷与数值模拟载荷对比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4 地应力下典型刀间距和贯入度匹配研究第53-75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3页
    4.2 现有工程案例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甘肃引洮工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锦屏二级水电站工程第54-57页
    4.3 建立双刀破岩模拟模型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制定数值模拟方案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颗粒流模型的标定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双刀破岩模型的建立第61-62页
    4.4 模拟结果分析第6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破碎现象和破岩面积分析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比能耗计算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各地应力下刀间距和贯入度最优匹配值的确定第69-73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3-75页
5 实验研究第75-8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5页
    5.2 实验内容和主要目的第75页
    5.3 100T回转式TBM刀具破岩试验台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试验台简介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试验台控制系统及信号采集系统第77-78页
    5.4 实验试样的制备和实验方案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实验材料及其力学性能分析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实验方案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 5.5 实验结果分析第81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破岩载荷分析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破岩现象分析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破岩量和比能耗分析第86-88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88-89页
6 总结与展望第89-91页
    6.1 论文工作总结第89页
    6.2 后续工作展望第89-91页
参考文献第91-97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97-98页
致谢第98页

论文共9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刀盘性能评价方法研究
下一篇:混凝土梁桥拓宽拼接时的收缩徐变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