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 客观归责理论的学术史梳理 | 第10-16页 |
(一) 客观归责理论的法理学依据 | 第10-11页 |
(二) 罗克辛教授之前的理论发展 | 第11-14页 |
(三) 罗克辛教授对客观归责理论的体系化整理 | 第14-16页 |
二、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16-22页 |
(一) 制造法律所不容许的风险 | 第16-19页 |
(二) 不容许风险的实现 | 第19-20页 |
(三) 因果历程是否在行为构成的作用效力范围之内 | 第20-22页 |
三、 客观归责的体系定位 | 第22-30页 |
(一) 客观归责理论是实质的犯罪构成理论 | 第22-25页 |
(二) 和行为论的关系梳理 | 第25-26页 |
(三) 与因果关系的关系梳理,从归因到归责 | 第26-28页 |
(四) 客观归责和主观归责的关系 | 第28-30页 |
四、 客观归责理论在我国刑法学中的借鉴 | 第30-37页 |
(一) 对我国因果关系理论通说缺陷的弥补 | 第30-32页 |
(二) 客观主义居于主导地位 | 第32-34页 |
(三) 将过失犯的研究引向深入 | 第34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39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39-40页 |
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