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课题的背景及来源 | 第9-10页 |
1.2 机泵油雾润滑系统简介 | 第10-11页 |
1.3 机泵润滑状态研究进展 | 第11页 |
1.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途径 | 第12页 |
1.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常减压装置润滑系统改造方案 | 第13-29页 |
2.1 常减压装置介绍 | 第13-15页 |
2.1.1 国内外常减压装置概况 | 第13-14页 |
2.1.2 常减压装置原理 | 第14-15页 |
2.2 机泵润滑系统 | 第15-19页 |
2.2.1 稀油润滑系统 | 第15-18页 |
2.2.2 油雾润滑系统 | 第18-19页 |
2.3 油雾润滑系统的组成 | 第19-23页 |
2.3.1 油雾发生器 | 第20-21页 |
2.3.2 油雾润滑系统管路 | 第21-22页 |
2.3.3 凝缩嘴及附件 | 第22页 |
2.3.4 油雾润滑系统的选择与应用 | 第22-23页 |
2.4 油雾润滑雾化效果的影响因素 | 第23-27页 |
2.4.1 润滑油雾化方法 | 第23页 |
2.4.2 润滑油温度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2.4.3 空气温度影响 | 第25页 |
2.4.4 空气压力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4.5 空气流量的影响 | 第26页 |
2.4.6 雾化器的影响 | 第26页 |
2.4.7 气液质量比的影响 | 第26页 |
2.4.8 润滑油粘度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5 润滑油油雾浓度测量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机泵油雾润滑系统理论分析及模型 | 第29-39页 |
3.1 控制体积法 | 第29页 |
3.2 流体动力学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3 流场计算 | 第31-36页 |
3.3.1 流体域的数值离散 | 第31页 |
3.3.2 流场计算的Simple算法 | 第31-32页 |
3.3.3 流场计算的三维湍流模型 | 第32-36页 |
3.4 流体域建模 | 第36页 |
3.5 数值计算方法 | 第36-39页 |
3.5.1 离散方法 | 第37页 |
3.5.2 有限体积求解方法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油雾系统相关设计及计算分析 | 第39-51页 |
4.1 油雾系统的设计 | 第39-44页 |
4.1.1 油雾润滑系统设计的必备条件 | 第39-40页 |
4.1.2 所需油雾量CLM的计算 | 第40-41页 |
4.1.3 轴承通风孔和油池的设计 | 第41-42页 |
4.1.4 油雾发生器及系统 | 第42-44页 |
4.1.5 使用润滑油的确定 | 第44页 |
4.2 油雾润滑的管道设计 | 第44-49页 |
4.2.1 油雾润滑管的要求 | 第45-46页 |
4.2.2 油雾输送管子的内径 | 第46-47页 |
4.2.3 油雾管道的斜度以及输送管道用分配器 | 第47-48页 |
4.2.4 现场油雾管道的搭建 | 第48-49页 |
4.3 喷嘴设计 | 第49-51页 |
4.3.1 主要喷嘴类型 | 第49-50页 |
4.3.2 喷嘴的选择 | 第50-51页 |
第5章 机泵油雾改造试验与数据分析 | 第51-61页 |
5.1 油雾润滑系统在常减压装置机泵的改造实施 | 第51-56页 |
5.1.1 机泵群油雾润滑系统工作原理及组成 | 第51-52页 |
5.1.2 机泵油雾润滑系统的改造 | 第52-55页 |
5.1.3 机泵长周期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| 第55-56页 |
5.2 传统润滑与油雾润滑比较及部分数据 | 第56-58页 |
5.3 油雾润滑效果及数据分析 | 第58-6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1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