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调控及应用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5-31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等离激元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表面等离激元的发展历程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表面等离激元的振荡模式分类第18-20页
    1.3 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的调控与陷光应用第20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金属纳米颗粒形貌、尺寸与排列方式调控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的调控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温度对等离子效应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9-31页
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制备表征装置第31-38页
    2.1 金属纳米颗粒的退火制备装置第31-32页
    2.2 金属纳米颗粒的表征装置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金属纳米颗粒的显微成像表征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样品透射率与反射率测量系统第35-36页
    2.3 实验试剂第36-3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3章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在太阳电池表面减反射层中的应用第38-57页
    3.1 Ag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形貌特性表征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不同粒径Ag纳米颗粒在抛光Si表面的制备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不同粒径Ag纳米颗粒在金字塔Si表面的制备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Ag纳米颗粒在不同粗糙度碳球表面上的制备第42-43页
    3.2 金字塔-Ag纳米颗粒结构等离子激元陷光研究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金字塔表面Ag纳米颗粒的等离激元散射特性研究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Ag纳米颗粒的密度以及形貌特征对表面陷光强度的影响第47-49页
    3.3 温度对半导体表面Ag纳米颗粒光学性质的影响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温度对Si表面不同粒径Ag纳米颗粒等离激元效应的影响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金属纳米颗粒的熔融导致的形变对等离激元效应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材料介电常数变化对等离激元效应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金属/半导体结区电子迁移对等离激元效应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5-57页
第4章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增效在责金属辅助Si刻蚀中的应用第57-80页
    4.1 颗粒与衬底接触对贵金属纳米颗粒辅助Si刻蚀的影响第58-61页
    4.2 贵金属纳米颗粒辅助Si刻蚀物质传递探究第61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设计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掩膜阻挡下Si刻蚀形貌与物质传递表征第63-70页
    4.3 等离激元增强Si刻蚀可行性探究第70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金属Ag纳米颗粒等离激元增强Si刻蚀机理探究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金属Ag纳米颗粒等离激元增强Si刻蚀的实验验证第73-7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8-80页
第5章 金属纳米线的定向排布及纳米线形貌重塑研究第80-100页
    5.1 金属Ag纳米线的制备第81-82页
    5.2 铺展实现Ag纳米线在固体表面定向排列第82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Ag纳米线的分散与在固体表面的铺展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Ag纳米线在固体表面的铺展定向表征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定向Ag纳米线的转移第86-87页
    5.3 固体表面铺展实现Ag纳米线定向排列机理研究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液体铺展对Ag纳米线定向的影响机制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液体收缩对Ag纳米线定向的影响机制第88-89页
    5.4 超声作用对Ag纳米线的形貌的影响第89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Ag纳米线的超声波处理工艺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超声处理后Ag纳米线的形貌表征第91-94页
    5.5 超声作用对Ag纳米线的力学作用机制研究第94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超声空化Ag纳米线受力模型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纳米线超声下受力实验分析与验证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Ag纳米线的超声形变对等离激元效应的影响第98-99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99-100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-104页
    6.1 总结第100-102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102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102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1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19-121页
致谢第121-122页
作者简介第122页

论文共1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光谱分辨率太阳光栅光谱仪的性能分析及实验验证
下一篇:烟煤流化床热解机理以及挥发产物组分分布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