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尾矿坝稳定性分析及溃坝模拟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尾矿坝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2.2 尾矿坝溃坝灾害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 主要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尾矿工程概述 | 第16-22页 |
2.1 尾矿设施及尾矿库 | 第16-18页 |
2.1.1 尾矿设施系统 | 第16页 |
2.1.2 尾矿库的类型及特点 | 第16-18页 |
2.2 尾矿坝形式及分类 | 第18-20页 |
2.3 尾矿库等别划分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稳定性分析 | 第22-34页 |
3.1 稳定性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3.1.1 坝体材料对稳定性的影响 | 第22页 |
3.1.2 坝高、坝坡比对稳定性的影响 | 第22页 |
3.1.3 浸润线对稳定性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3.1.4 其他因素的影响 | 第23页 |
3.2 稳定性计算方法 | 第23-25页 |
3.2.1 极限平衡法 | 第23页 |
3.2.2 强度折减法 | 第23-25页 |
3.2.3 可靠度分析法 | 第25页 |
3.2.4 坝体稳定性方法的选择 | 第25页 |
3.3 稳定性计算 | 第25-34页 |
3.3.1 FLAC3D软件简介 | 第25-26页 |
3.3.2 工程概况 | 第26-27页 |
3.3.3 模型建立 | 第27-28页 |
3.3.4 参数选取 | 第28页 |
3.3.5 浸润线 | 第28-29页 |
3.3.6 结果分析 | 第29-34页 |
第4章 尾矿坝溃坝机理研究 | 第34-42页 |
4.1 尾矿坝溃坝因素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1.1 坝坡失稳导致溃坝 | 第34-35页 |
4.1.2 洪水漫顶导致溃坝 | 第35页 |
4.1.3 渗流导致的溃坝 | 第35页 |
4.1.4 坝体结构破坏导致溃坝 | 第35-36页 |
4.1.5 地震液化导致溃坝 | 第36页 |
4.1.6 其他因素导致的溃坝 | 第36页 |
4.2 尾矿砂流变模型 | 第36-39页 |
4.2.1 基本假定 | 第36页 |
4.2.2 宾汉流体模式 | 第36-37页 |
4.2.3 平面二维浅水波方程 | 第37-39页 |
4.3 尾矿坝溃坝过程研究 | 第39-42页 |
4.3.1 泄砂总量 | 第39页 |
4.3.2 溃口平均宽度 | 第39-40页 |
4.3.3 最大泄砂流量 | 第40页 |
4.3.4 泄砂流量过程线 | 第40页 |
4.3.5 溃坝下游洪峰淹没高度 | 第40-41页 |
4.3.6 溃坝泄砂传播时间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溃坝模拟 | 第42-54页 |
5.1FLUENT软件介绍 | 第42-44页 |
5.1.1 质量守恒方程 | 第42页 |
5.1.2 动量守恒方程(N-S方程) | 第42-43页 |
5.1.3 湍流模式 | 第43页 |
5.1.4 VOF模型 | 第43-44页 |
5.2 关于溃坝流浆体粘滞系数的确定 | 第44-46页 |
5.2.1 影响浆体粘滞系数的影响因素 | 第44-45页 |
5.2.2 粘滞系数的计算方法 | 第45-46页 |
5.3 工程实例溃坝模拟 | 第46-54页 |
5.3.1 求解过程介绍 | 第46页 |
5.3.2 溃坝模型建立 | 第46-47页 |
5.3.3 模型导入和计算 | 第47-48页 |
5.3.4 结果分析 | 第48-54页 |
第6章 尾矿库构筑物的安全防护措施 | 第54-62页 |
6.1 尾矿坝溃坝严重度评价模型 | 第54页 |
6.2 尾矿坝溃坝后果严重度评价 | 第54-58页 |
6.2.1 尾矿坝规模 | 第54页 |
6.2.2 溃坝生命损失 | 第54-55页 |
6.2.3 溃坝经济损失 | 第55页 |
6.2.4 社会环境影响 | 第55-58页 |
6.3 溃坝后果严重等级划分 | 第58页 |
6.4 尾矿坝的防护措施 | 第58-62页 |
6.4.1 安全生产管理 | 第58-59页 |
6.4.2 尾矿库环境保护 | 第59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