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3页 |
1.1 锌的性质和用途 | 第11页 |
1.2 氯化锌-氯化铵溶液体系在镀锌中的应用 | 第11-14页 |
1.2.1 镀锌溶液组成 | 第11-12页 |
1.2.2 镀锌溶液中杂质的种类及行为 | 第12-14页 |
1.3 氯化锌-氯化铵溶液体系在电解制锌中应用 | 第14-16页 |
1.3.1 电解制锌体系简介 | 第14-15页 |
1.3.2 硫酸锌电解体系中杂质的种类及行为 | 第15-16页 |
1.3.3 氯化锌-氯化铵电解体系中杂质的种类及行为 | 第16页 |
1.4 金属离子常用的分析检测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4.1 分光光度法 | 第17页 |
1.4.2 原子吸收光谱法 | 第17-19页 |
1.4.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 | 第19页 |
1.5 电化学分析 | 第19-27页 |
1.5.1 伏安法 | 第20-24页 |
1.5.2 极谱法 | 第24-27页 |
1.5.3 其他电化学方法 | 第27页 |
1.6 杂质元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27-30页 |
1.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、意义和内容 | 第30-33页 |
1.7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0页 |
1.7.2 研究内容 | 第30-33页 |
第二章 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氯化锌—氯化铵溶液中痕量铜、铅、镉和镍的含量 | 第33-69页 |
2.1 前言 | 第33-34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4页 |
2.2.1 实验药品 | 第34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34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67页 |
2.3.1 铜铅镉镍同时测定的实验探索 | 第35-40页 |
2.3.2 铜铅镉镍在悬汞电极上的电位 | 第40-43页 |
2.3.3 富集电位的选择 | 第43-45页 |
2.3.4 富集时间的选择 | 第45-47页 |
2.3.5 扫描速率的选择 | 第47-49页 |
2.3.6 温度的选择 | 第49-50页 |
2.3.7 吹气时间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2.3.8 基体浓度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2.3.9 丁二酮肟用量的选择 | 第52-54页 |
2.3.10 定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| 第54-58页 |
2.3.11 铜铅镉离子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排除 | 第58-61页 |
2.3.12 反应原理的探讨 | 第61-63页 |
2.3.13 校准曲线和准确度 | 第63-65页 |
2.3.14 其他共存离子的干扰 | 第65页 |
2.3.15 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 | 第65-6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三章 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氯化锌—氯化铵溶液中微痕量铜、铅、镉和镍的含量 | 第69-79页 |
3.1 前言 | 第69-70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70页 |
3.2.1 实验药品 | 第70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7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0-78页 |
3.3.1 铜铅镉镍同时测定的实验探索 | 第70-74页 |
3.3.2 微分脉冲极谱法各实验条件的确定 | 第74-76页 |
3.3.3 标准曲线、准确度和精密度 | 第76页 |
3.3.4 其他共存离子的干扰 | 第76-77页 |
3.3.5 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 | 第77-7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四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氯化锌—氯化铵溶液中铜铅镉镍的含量 | 第79-87页 |
4.1 前言 | 第79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79-80页 |
4.2.1 实验药品 | 第79页 |
4.2.2 实验仪器 | 第79-80页 |
4.2.3 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| 第80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0-85页 |
4.3.1 分析线的选择 | 第80-83页 |
4.3.2 校准曲线线性范围、相关系数和方法检出限 | 第83页 |
4.3.3 方法精密度 | 第83页 |
4.3.4 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 | 第83-8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5.1 结论 | 第87-88页 |
5.2 展望 | 第88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9页 |
附录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