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里格气田中区桃2区块盒8下段砂体分布规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2页 |
1.1 论文选题的来源 | 第7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7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1.3.1 油气储集砂体的研究现状 | 第7-8页 |
1.3.2 苏里格气田地质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0-11页 |
1.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2-16页 |
2.1 工区概况 | 第12-13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12页 |
2.1.2 构造位置 | 第12-13页 |
2.2 基本地质特征 | 第13-16页 |
2.2.1 地层特征 | 第13-15页 |
2.2.2 构造特征 | 第15页 |
2.2.3 沉积特征 | 第15-16页 |
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6-30页 |
3.1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 | 第16页 |
3.1.1 组、段划分原则 | 第16页 |
3.2 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| 第16-26页 |
3.2.1 标志层法 | 第16-22页 |
3.2.2 等厚法 | 第22-24页 |
3.2.3 旋回法 | 第24-26页 |
3.3 地层对比结果 | 第26-30页 |
3.3.1 研究区地层基本特征 | 第26-28页 |
3.3.2 研究区盒_(8下)地层划分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研究 | 第30-48页 |
4.1 沉积构造背景 | 第30-33页 |
4.2 沉积相划分及特征 | 第33-39页 |
4.2.1 沉积相标志 | 第33-36页 |
4.2.2 沉积相划分及特征 | 第36-39页 |
4.3 沉积相纵横向分布特征 | 第39-44页 |
4.3.1 单井沉积相特征 | 第39-40页 |
4.3.2 连井沉积相对比 | 第40-44页 |
4.4 沉积相模式及平面分布 | 第44-48页 |
4.4.1 沉积相模式 | 第44页 |
4.4.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| 第44-48页 |
第五章 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| 第48-63页 |
5.1 砂体垂向接触关系 | 第48-51页 |
5.1.1 独立型 | 第48-49页 |
5.1.2 叠加型 | 第49-50页 |
5.1.3 切叠型 | 第50-51页 |
5.2 砂体成因分析 | 第51-55页 |
5.2.1 独立型砂体成因 | 第51-52页 |
5.2.2 叠加型砂体成因 | 第52-53页 |
5.2.3 切叠型砂体成因 | 第53-54页 |
5.2.4 砂体成因模式 | 第54-55页 |
5.3 砂体边界识别 | 第55-57页 |
5.3.1 砂顶相对高程差 | 第55页 |
5.3.2 砂体“厚-薄-厚”特征 | 第55-56页 |
5.3.3 曲线特征差异 | 第56-57页 |
5.4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| 第57-63页 |
5.4.1 盒_(8下)~1 砂体平面特征 | 第57-59页 |
5.4.2 盒_(8下)~2 砂体的平面特征 | 第59-61页 |
5.4.3 盒_(8下)砂体的平面特征 | 第61-63页 |
第六章 有效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| 第63-71页 |
6.1 有效砂体控制因素分析 | 第63-65页 |
6.1.1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6.1.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6.1.3 构造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65页 |
6.2 有效储层分布 | 第65-71页 |
6.2.1 单井有效砂体 | 第65-66页 |
6.2.2 有效砂体纵向展布特征 | 第66-67页 |
6.2.3 有效砂体平面分布规律 | 第67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