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5页 |
·选题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2 中国香港及部分发达国家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与经验 | 第15-22页 |
·香港的租赁性公共住房制度—公屋制度 | 第15-17页 |
·香港的公营房屋制度 | 第15-17页 |
·香港地区的公屋制度与“租住公屋计划” | 第17页 |
·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| 第17-19页 |
·现阶段新加坡组屋制度的发展状况 | 第17-18页 |
·出租性组屋在新加坡的发展状况 | 第18-19页 |
·美国、英国、日本等国家的租赁性公共住房制度 | 第19-20页 |
·实物配租方式 | 第19-20页 |
·货币补贴方式 | 第20页 |
·香港及国外租赁性公共住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0-22页 |
·租赁性公共住房的保障水平应不断调整 | 第21页 |
·租赁性公共住房的水平应适度 | 第21页 |
·实现货币补贴为主的租赁性公共住房制度 | 第21-22页 |
3 中国的公共住房制度 | 第22-29页 |
·中国公共住房发展的历史延革 | 第22-23页 |
·中国已有的公共住房制度 | 第23-29页 |
·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| 第24-25页 |
·廉租住房制度 | 第25-26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| 第26-29页 |
4 中国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| 第29-37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| 第29-35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进入机制 | 第29-34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退出机制 | 第34-35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监管体制 | 第35-36页 |
·对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保障对象的监管 | 第35页 |
·对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有关执行部门的监管 | 第35-36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房源筹集方式 | 第36-37页 |
5 个案: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| 第37-43页 |
·北京市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| 第37-39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对象 | 第37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的申请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管理 | 第38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 | 第38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的监管机制 | 第38-39页 |
·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3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长,回报率低 | 第39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覆盖面过小,应逐渐扩大覆盖面 | 第39-40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方式单一 | 第40-41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的租期过短,居住者缺乏稳定感 | 第41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应避免出现贫民窟问题 | 第41-43页 |
6 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建议 | 第43-50页 |
·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43-45页 |
·住房保障制度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专门的管理机构 | 第43-44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| 第44-45页 |
·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问题 | 第45页 |
·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建议 | 第45-48页 |
·加快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住房保障体系 | 第45-46页 |
·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实施住房保障制度 | 第46页 |
·拓宽公共租赁住房的融资渠道 | 第46-48页 |
·扩大公共租赁住房的房屋来源 | 第48页 |
·转变国人观念,树立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正确认识 | 第48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