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3-22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3 已有研究成果评析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3.1 理论探讨与实际分析相结合 | 第20页 |
1.3.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| 第20页 |
1.3.3 经验总结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| 第20页 |
1.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20-22页 |
1.4.1 基本思路 | 第20-21页 |
1.4.2 主要内容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县级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| 第22-26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1.1 债务 | 第22页 |
2.1.2 政府性债务 | 第22页 |
2.1.3 地方政府性债务 | 第22-23页 |
2.1.4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| 第23页 |
2.1.5 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 | 第23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1 公共预算管理理论 | 第23页 |
2.2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3 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24页 |
2.3 县级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与相关理论的关联性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县级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| 第26-33页 |
3.1 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分类预算管理 | 第26-27页 |
3.1.1 地方债券和外债的预算管理模式 | 第26页 |
3.1.2 其他政府性债务的预算管理模式 | 第26-27页 |
3.2 各地对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的探索 | 第27-33页 |
3.2.1 地市级政府性债务的预算管理 | 第27-28页 |
3.2.2 县级政府性债务的预算管理 | 第28-32页 |
3.2.3 取得的成效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县级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3-36页 |
4.1 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4页 |
4.1.1 缺乏总体框架设计 | 第33页 |
4.1.2 缺乏细化指标 | 第33-34页 |
4.1.3 责任主体不明确 | 第34页 |
4.2 原因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2.1 统一的债务预算管理制度缺失 | 第34页 |
4.2.2 复杂的债务来源多头并存 | 第34-35页 |
4.2.3 权威的债务管理主体部门不明确 | 第35-36页 |
第5章 规范县级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| 第36-45页 |
5.1 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 | 第36-38页 |
5.1.1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| 第36-37页 |
5.1.2 对我国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的启示 | 第37-38页 |
5.2 建立统一的县级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框架 | 第38-42页 |
5.2.1 编制原则 | 第38-39页 |
5.2.2 框架构建 | 第39-41页 |
5.2.3 模式选择 | 第41-42页 |
5.3 完善县级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| 第42-45页 |
5.3.1 增强与事权相对应的县级政府财力 | 第42-43页 |
5.3.2 强化中央层面的监管力度 | 第43页 |
5.3.3 明确财政部门的主体地位 | 第43页 |
5.3.4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| 第43-44页 |
5.3.5 逐步建立中期预算管理框架 | 第44页 |
5.3.6 完善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 | 第44-45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