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改善民生的根据 | 第10-15页 |
(一) 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,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 | 第10-12页 |
(二) 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,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| 第12-14页 |
(三) 改善民生是民生自身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 | 第14-15页 |
二、改善民生的本质 | 第15-18页 |
(一)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| 第15-16页 |
(二) 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 | 第16-17页 |
(三) 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| 第17-18页 |
三、改善民生的目标 | 第18-21页 |
(一) 对人的终极关怀: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| 第18-19页 |
(二) 对人的现实关怀:实现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 | 第19-21页 |
四、改善民生的原则 | 第21-24页 |
(一) 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,既尽力而为,又量力而行 | 第21-22页 |
(二)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统筹兼顾、全面推进 | 第22-24页 |
五、改善民生的主体 | 第24-27页 |
(一) 从根本上说,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 | 第24-25页 |
(二) 从具体操作上看,各级党委政府是改善民生的主导 | 第25-27页 |
六、改善民生的途径 | 第27-39页 |
(一)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大力发展经济,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| 第27-29页 |
(二)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,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,巩固改善民生的政治基础 | 第29-30页 |
(三)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,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,打牢改善民生的文化基础 | 第30-33页 |
(四)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,全面改善人民生活,丰富改善民生的路径选择 | 第33-34页 |
(五) 建设生态文明,提高人民生存的环境质量,扩展改善民生的外延和内涵 | 第34-36页 |
(六)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,保持党的先进性,提高党的执政能力,增强改善民生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 | 第36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