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10-15页 |
第一章“发愤著书”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5-21页 |
第一节“发愤著书”的源起与形成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“发愤著书”在后世的发展 | 第16-21页 |
一、刘勰的“蚌病成珠”、“蓄愤”说 | 第16-17页 |
二、韩愈的“不平则鸣”说 | 第17页 |
三、欧阳修的“穷而后工”说 | 第17-18页 |
四、李贽的“发愤”说 | 第18页 |
五、其他文人的发展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“发愤著书”中反映出的文人特质 | 第21-34页 |
第一节 文人的独特地位及其能力品格 | 第21-27页 |
一、何谓“文人” | 第21-22页 |
二、文人在社会结构中的独特地位 | 第22-23页 |
三、文人突出的能力修养和基本品格 | 第23-27页 |
第二节 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与人生敏感 | 第27-30页 |
一、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 | 第27-28页 |
二、文人的人生敏感 | 第28-30页 |
第三节 文人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| 第30-34页 |
一、文人的忧患意识 | 第30-31页 |
二、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“发愤”与“著书”的契合性 | 第34-46页 |
第一节“愤”的含义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“愤”作为文学表现对象的独特性 | 第35-38页 |
一、“愤”是一面反映社会弊端、揭露社会问题的镜子 | 第36-37页 |
二、“愤”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“愤”激发文思的优越性 | 第38-43页 |
一、“愤”有利于文思的激发 | 第38-40页 |
二、“愤”有助于文人进行深入地思考 | 第40-41页 |
三、“愤”的情感体验可以使文人的创作力得以提升 | 第41-43页 |
第四节“著书”是“发愤”文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 | 第43-46页 |
第四章“发愤著书”的意义与价值 | 第46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