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天然草原土壤养分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羊草、星毛委陵菜及扁蓿豆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2.1 试验地点与材料 | 第16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16页 |
2.3 样品采集与数据测定 | 第16-17页 |
2.3.1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| 第16-17页 |
2.3.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| 第17页 |
2.3.3 数据分析中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| 第17页 |
2.4 数据分析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植物生物量累积及形态对土壤供磷能力的响应 | 第18-26页 |
3.1 植物生物量累积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 | 第18-19页 |
3.2 植物形态对土壤供磷能力的响应 | 第19-20页 |
3.3 植物个体生物量累积与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0-24页 |
3.4 讨论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植物对低磷环境的适应策略研究 | 第26-34页 |
4.1 植物生物量累积与植物、土壤指标的相关分析 | 第26-27页 |
4.2 三种植物根冠比和磷素利用效率对土壤供磷能力的响应 | 第27-28页 |
4.3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比较 | 第28-29页 |
4.4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的比较 | 第29-31页 |
4.5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比较 | 第31-32页 |
4.6 讨论 | 第32-34页 |
第五章 各性状指标在植物间的比较分析 | 第34-38页 |
5.1 植物间根冠比和磷素利用率的比较 | 第34页 |
5.2 植物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、PH、酸性磷酸酶活性比较 | 第34-35页 |
5.3 植物间E(OlsenP)、E(pH)、E(Ea)的比较 | 第35-37页 |
5.4 讨论 | 第37-38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