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| 第10-22页 |
1 中医文献回顾 | 第10-16页 |
1.1 中医病名的认识 | 第10-11页 |
1.2 病因病机 | 第11-13页 |
1.3 辨证分型 | 第13-15页 |
1.4 治则治法 | 第15-16页 |
2 现代医学对肝衰竭的研究概况 | 第16-22页 |
2.1 对肝衰竭发病机理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2.2 西医综合对肝衰竭的治疗 | 第18-20页 |
2.3 Toll样受体的作用机制 | 第20-22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2-35页 |
1 临床资料与方法 | 第22-28页 |
1.1 一般资料 | 第22-25页 |
1.2 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| 第25-27页 |
1.3 疗效评价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4 统计分析 | 第28页 |
2 实验研究结果 | 第28-35页 |
2.1 治疗前后症候积分的改变 | 第28-30页 |
2.2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中TLR2与TLR4表达的比较 | 第30页 |
2.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 | 第30-31页 |
2.4 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| 第31-32页 |
2.5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、血浆氨、改善情况比较 | 第32-33页 |
2.6 两组患者内毒素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| 第33页 |
2.7 中药治疗组与单纯西医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情况比较 | 第33-34页 |
2.8 不良反应 | 第34-35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35-37页 |
1 结果分析 | 第35-37页 |
1.1 对各证型主要症状、体征的影响 | 第35页 |
1.2 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影响 | 第35页 |
1.3 对解毒化瘀颗粒的方义解析 | 第35-36页 |
1.4 对TLR2和TLR4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2页 |
缩略词表 | 第42-43页 |
综述 | 第43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