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(一)成长与创作 | 第8-9页 |
(二)阎连科作品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小说中的道家文化意蕴 | 第11-23页 |
(一)生死观 | 第11-14页 |
1、“贵生”与“乐生” | 第11-13页 |
2、超越生死 | 第13-14页 |
(二)“至德之世”与自然“无为” | 第14-17页 |
1、桃花源与乌托邦 | 第14-15页 |
2、自然“无为” | 第15-17页 |
(三)残病人与圆全人 | 第17-20页 |
1、“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”的残病人 | 第17-18页 |
2、人性异化 | 第18-20页 |
(四)“三生万物”的三与重复的运用 | 第20-23页 |
1、“三生万物” | 第20-21页 |
2、狂欢与悲剧中道家的对立意蕴 | 第21-23页 |
二、“立象以尽意”——阎连科笔下沉重的意象 | 第23-37页 |
(一)意象的梳理解读 | 第23-30页 |
1、梦意象 | 第23-25页 |
2、自然意象 | 第25-29页 |
3、时间意象 | 第29-30页 |
(二)审美意象的象征性与语言的蕴藉性 | 第30-33页 |
1、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| 第30-31页 |
2、文学话语的蕴藉性 | 第31-33页 |
(三)审美意象的荒诞性与语言的阻拒性 | 第33-37页 |
1、审美意象的荒诞性 | 第33-35页 |
2、文学话语的阻拒性 | 第35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