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结构理论、计算论文--结构试验与检验论文

基于模态参数的弹性板损伤识别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进展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损伤的定义及其特征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损伤识别研究的发展历程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基于结构频率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基于结构振型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基于结构柔度矩阵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基于结构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7 智能技术损伤识别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结构模态分析和损伤识别第15页
    1.4 损伤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第15-16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16-18页
第二章 结构模态参数的基本理论第18-40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8页
    2.2 结构的传递函数和频响函数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单自由度结构的传递函数和频响函数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多自由度结构的传递函数和频响函数第20-22页
    2.3 结构模态参数损伤识别的基本方法第22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单自由度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理论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多自由度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理论第24-29页
    2.4 MATLAB计算弹性薄板结构自振频率和振型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有限元编程求解频率、振型理论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程序系统模块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计算系统固有频率以及主振型值的程序流程图第33页
    2.5 弹性薄板频率与振型的MATLAB计算与ANSYS验证第33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板结构模型的建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MATLAB计算弹性薄板振型与频率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ANSYS计算弹性薄板振型与频率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MATILAB与ANSYS计算结果比较第38-39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三章 弹性薄板损伤标示量构造第40-5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0页
    3.2 损伤对板模态参数影响的研究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损伤对板振型的影响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损伤对板固有频率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3.3 损伤标示量建立的原理第44-46页
    3.4 损伤标示量灵敏度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损伤标示量灵敏度理论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损伤标示量灵敏度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3.5 损伤标示量对板结构识别效果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损伤标示量识别效果对比第49-53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四章 弹性薄板损伤检测第54-6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4页
    4.2 损伤识别标示量方法在板结构中的验证第54-55页
    4.3 弹性薄板损伤识别的仿真算例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板结构模型的建立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损伤标示量方法与振型差方法识别效果对比第55-5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7-60页
结论与展望第60-62页
    研究结论第60-61页
    研究展望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6页
致谢第66-67页
附录第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U/V频段宽带发射机的研制
下一篇:H.265/HEVC帧内预测模式自适应选择算法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