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2-13页 |
1 课题提出和前人研究进展 | 第13-32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 | 第13-15页 |
1.2 前人研究进展 | 第15-31页 |
1.2.1 柿单宁的分类 | 第15页 |
1.2.2 柿单宁组成成分和结构 | 第15-18页 |
1.2.3 柿单宁功能 | 第18-19页 |
1.2.4 柿单宁生物合成 | 第19-23页 |
1.2.5 柿果实脱涩机理 | 第23-25页 |
1.2.6 植物遗传转化 | 第25-31页 |
1.2.6.1 稳定遗传转化法 | 第25-27页 |
1.2.6.2 瞬时转化法 | 第27-31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31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1.3.2.1 柿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31页 |
1.3.2.2 柿单宁凝固基因ADH和PDC的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 | 第31-32页 |
2 柿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32-56页 |
2.1 前言 | 第32-33页 |
2.2 材料和方法 | 第33-40页 |
2.2.1 试验材料 | 第33页 |
2.2.2 总RNA提取 | 第33页 |
2.2.3 cDNA合成 | 第33-34页 |
2.2.4 qRT-PCR表达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2.5 植物载体构建 | 第35-37页 |
2.2.6 农杆菌侵染菌液的制备及渗透侵染 | 第37-38页 |
2.2.7 瞬时转化条件优化 | 第38页 |
2.2.8 GFP荧光观察和蛋白含量测定 | 第38-39页 |
2.2.9 GUS染色 | 第39页 |
2.2.10 叶片单宁含量测定 | 第39-40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52页 |
2.3.1 农杆菌注射渗透介导的柿活体叶片瞬时超表达体系的建立 | 第40-45页 |
2.3.1.1 叶片GFP瞬时表达 | 第40页 |
2.3.1.2 活体叶片瞬时转化体系的优化 | 第40-42页 |
2.3.1.3 叶片DkLAC1瞬时超表达功能验证 | 第42-45页 |
2.3.2 农杆菌注射渗透介导的柿活体叶片瞬时沉默体系的建立 | 第45-49页 |
2.3.2.1 叶片DkPDS瞬时沉默表达量分析 | 第45-46页 |
2.3.2.2 叶片DkLAR基因瞬时沉默功能分析 | 第46-49页 |
2.3.3 农杆菌真空渗透介导的柿组培苗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49-52页 |
2.3.3.1 离体叶片GUS和GFP瞬时表达 | 第49-50页 |
2.3.3.2 不同真空渗透时间对瞬时转化效率的影响 | 第50页 |
2.3.3.3 柿组培苗DkLAR瞬时沉默功能验证 | 第50-52页 |
2.4 讨论 | 第52-56页 |
2.4.1 柿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52-54页 |
2.4.2 DkLAR基因参与原花青素的累积 | 第54-55页 |
2.4.3 DkLAC1基因参与原花青素的聚合 | 第55-56页 |
3 柿单宁凝固基因ADH和PDC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 | 第56-73页 |
3.1 前言 | 第56-57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61页 |
3.2.1 试验材料 | 第57页 |
3.2.2 单宁含量的测定 | 第57页 |
3.2.3 总RNA提取 | 第57-58页 |
3.2.4 cDNA合成 | 第58-59页 |
3.2.5 ADH和PDC基因的克隆 | 第59-60页 |
3.2.6 qRT-PCR表达分析 | 第60页 |
3.2.7 乙醇和乙醛含量测定 | 第60页 |
3.2.8 表达载体构建及柿叶片瞬时转化 | 第60-61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1-69页 |
3.3.1 柿果实发育过程单宁含量变化 | 第61-62页 |
3.3.2 ADH和PDC基因的分离 | 第62-63页 |
3.3.3 ADH和PDC家族成员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| 第63-67页 |
3.3.4 乙醇和乙醛含量分析 | 第67-68页 |
3.3.5 DkADH和DkPDC同源瞬时表达功能验证 | 第68-69页 |
3.4 讨论 | 第69-73页 |
3.4.1 CPCNA自然脱涩特点 | 第69-70页 |
3.4.2 ADH和PDC参与CPCNA自然脱涩过程 | 第70-71页 |
3.4.3 种子在CPCNA自然脱涩中的作用 | 第71-73页 |
4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4.1 结论 | 第73页 |
4.2 创新之处 | 第73-74页 |
4.3 进一步工作设想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7页 |
附录 | 第87-97页 |
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实践 | 第97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