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生物化学论文--蛋白质论文

基于离散增量结合二次判别法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及DNA甲基化位点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9页
引言第9-10页
1 绪论第10-25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5页
     ·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信息学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·生物信息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第14-15页
   ·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第15-18页
     ·DIP 数据库第15-16页
     ·BIND 数据库第16页
     ·HPRD 数据库第16页
     ·PPI 相关数据库总述及整合第16-18页
   ·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第18-24页
     ·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常规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·酵母双杂交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·噬菌体展示技术(PDT)第19页
       ·免疫共沉淀第19-20页
     ·生物物理学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·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第20页
       ·质谱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·原子作用力显微技术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·KNN 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·贝叶斯判别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支持向量机第23-24页
   ·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第24-25页
2 理论预测算法第25-34页
   ·算法描述第25-32页
     ·离散量的定义第25页
     ·离散量的性质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离散增量第26页
     ·ID 算法的评价第26-27页
     ·二次判别分析函数第27-28页
     ·QD 中分类阈值ξ0的确定第28-30页
     ·二次判别分析函数的推广式第30-32页
   ·预测性能的评价指标第32-33页
   ·小结第33-34页
3 蛋白质-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第34-39页
   ·数据集构建第34页
   ·氨基酸的约化第34-35页
   ·特征提取第35页
   ·预测结果第35-38页
   ·酿酒酵母中PPI 的预测第38-39页
4 IDQD 算法的扩展应用—DNA 甲基化位点的预测第39-44页
   ·引言第39页
   ·数据集构建第39-40页
   ·特征的选取第40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40-43页
     ·窗口长度及核苷酸k 联体长度对IDQD 模型性能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   ·预测DNA 甲基化的IDQD 模型与其他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的比较第42-43页
   ·结论第43-44页
讨论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52页
在学研究成果第52-53页
致谢第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包头市循环经济评价与对策研究
下一篇:环境因素对黄河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