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4-25页 |
1.1 引言 | 第14-15页 |
1.2 钢纤维混凝土基本特性 | 第15-16页 |
1.3 钢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1.3.1 钢纤维混凝土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3.2 钢纤维混凝土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4 箍筋约束混凝土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1.4.1 箍筋约束混凝土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4.2 箍筋约束混凝土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2 试验概况 | 第25-47页 |
2.1 试验概述 | 第25页 |
2.2 试件的设计 | 第25-27页 |
2.3 钢筋表面应变片黏贴 | 第27-30页 |
2.3.1 应变片焊接 | 第28-29页 |
2.3.2 应变片黏贴 | 第29-30页 |
2.4 钢筋拉伸试验 | 第30-32页 |
2.4.1 试验概况 | 第31-32页 |
2.5 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配合比 | 第32-37页 |
2.5.1 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组成材料 | 第32-36页 |
2.5.2 试拌水泥基复合材料 | 第36-37页 |
2.6 试件制作 | 第37-40页 |
2.6.1 安装木模板 | 第37-38页 |
2.6.2 试件的浇筑 | 第38-40页 |
2.7 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| 第40-43页 |
2.7.1 试验设备 | 第41页 |
2.7.2 试验方法 | 第41-43页 |
2.8 试件轴心受压试验 | 第43-47页 |
2.8.1 试验设备 | 第43页 |
2.8.2 对中以及柱头处理 | 第43-44页 |
2.8.3 测点布置方案 | 第44-45页 |
2.8.4 试件的加载 | 第45-47页 |
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7-62页 |
3.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3.2 测试装置工作原理 | 第48-49页 |
3.2.1 拉杆式位移计工作原理 | 第48-49页 |
3.2.2 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| 第49页 |
3.3 试验误差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3.1 应变片误差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3.2 拉杆式位移计误差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4 试件的试验结果 | 第51-56页 |
3.4.1 试验现象 | 第51-52页 |
3.4.2 试件的破坏形态 | 第52-55页 |
3.4.3 试块的局部破坏形态 | 第55-56页 |
3.5 试件的荷载—应变关系 | 第56-60页 |
3.5.1 试件在轴心受压条件的荷载—应变全曲线 | 第57-6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4 异形柱力学性能分析 | 第62-73页 |
4.1 异形柱受力特性的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2 高强箍筋约束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以及承载力公式 | 第63-67页 |
4.2.1 单向箍筋约束区域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 | 第63-64页 |
4.2.2 单向箍筋约束区域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承载力公式 | 第64页 |
4.2.3 双向箍筋约束核心区域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 | 第64-65页 |
4.2.4 双向箍筋约束核心区域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承载力公式 | 第65页 |
4.2.5 高强箍筋约束下异形柱的承载力公式 | 第65-67页 |
4.3 本构模型综述 | 第67-70页 |
4.3.1 肯特与帕克模型 | 第67-68页 |
4.3.2 帕克模型 | 第68页 |
4.3.3 谢赫模型 | 第68-69页 |
4.3.4 扬模型 | 第69页 |
4.3.5 钱模型 | 第69-70页 |
4.4 异形柱的应力—应变全曲线模型的建立 | 第70-72页 |
4.4.1 试件的应变与试件配箍特征值的关系 | 第70-71页 |
4.4.2 异形柱的应力—应变全曲线模型的本构关系 | 第71-7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6页 |
5.1 本文结论 | 第73-74页 |
5.2 问题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作者简介以及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