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位给药仪协助离子型药物靶向治疗
前言 | 第4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英文缩写词表 | 第15-1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综述 | 第18-25页 |
2.1 概述 | 第18页 |
2.2 直流电离子导入 | 第18-19页 |
2.3 直流脉冲电离子导入 | 第19页 |
2.4 定位给药仪优越性 | 第19-20页 |
2.5 待解决问题 | 第20-24页 |
2.5.1 参数设置 | 第20-21页 |
2.5.2 药物选择 | 第21-22页 |
2.5.3 给药途径 | 第22页 |
2.5.4 安全性 | 第22-24页 |
2.6 展望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材料和仪器 | 第25-27页 |
3.1 实验动物 | 第25页 |
3.2 主要试剂 | 第25页 |
3.3 主要仪器 | 第25-27页 |
第4章 实验方法 | 第27-34页 |
4.1 实验动物的准备 | 第27页 |
4.2 实验流程图 | 第27-28页 |
4.3 心电图检查 | 第28-29页 |
4.4 血液采集和生化指标检测 | 第29-31页 |
4.5 组织采集 | 第31页 |
4.6 组织维拉帕米浓度测量 | 第31-33页 |
4.6.1 组织匀浆液的制备 | 第31页 |
4.6.2 离心 | 第31-32页 |
4.6.3 液相色谱-串联质谱仪药品配置 | 第32页 |
4.6.4 色谱条件 | 第32页 |
4.6.5 质谱条件 | 第32页 |
4.6.6 进样 | 第32-33页 |
4.7 统计方法 | 第33-34页 |
第5章 结果 | 第34-39页 |
5.1 心电图变化 | 第34-35页 |
5.2 心肌、肺组织中维拉帕米浓度 | 第35-37页 |
5.3 心肌酶AST、LDH、CK变化 | 第37-38页 |
5.4 血清离子变化 | 第38-39页 |
第6章 讨论 | 第39-43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50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