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框架 | 第17-2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3.3 论文框架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建筑类教学规律下的教学空间构成及需求 | 第23-44页 |
2.1 建筑类教学规律发展及教学空间概念 | 第23-27页 |
2.1.1 建筑教学规律的发展 | 第23-26页 |
2.1.2 建筑类教学空间概念 | 第26-27页 |
2.2 建筑类教学空间构成 | 第27-35页 |
2.2.1 建筑类教学空间基本功能空间 | 第27-33页 |
2.2.2 建筑类教学空间形态组合 | 第33-35页 |
2.3 建筑类教学空间需求及问题 | 第35-43页 |
2.3.1 建筑类教学模式分析需求 | 第35-37页 |
2.3.2 建筑类教学场所分析需求 | 第37-38页 |
2.3.3 建筑类教学空间需求问题 | 第38-4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3章 建筑类教学空间内使用者行为特点分析 | 第44-58页 |
3.1 建筑类教学空间内使用者行为特点原理分析 | 第44-48页 |
3.1.1 行为建筑学理论 | 第44-45页 |
3.1.2 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 | 第45-47页 |
3.1.3 场所精神理论 | 第47-48页 |
3.2 建筑类教学空间内使用者的行为特点分析 | 第48-56页 |
3.2.1 不同年级使用者在教学空间中的使用行为 | 第48-51页 |
3.2.2 公共空间环境与使用者的相互作用 | 第51-53页 |
3.2.3 公共空间与教学空间协同引导作用 | 第53-54页 |
3.2.4 存在问题 | 第54-5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4章 建筑类教学空间场所营造构成要素分析 | 第58-96页 |
4.1 调研对象概况及相关说明 | 第58-59页 |
4.1.1 调研内容 | 第58页 |
4.1.2 调研方法 | 第58-59页 |
4.1.3 调研对象及其目的 | 第59页 |
4.2 建筑类教学空间案例分析 | 第59-77页 |
4.2.1 东南大学 | 第60-63页 |
4.2.2 香港中文大学 | 第63-65页 |
4.2.3 国立台湾大学 | 第65-67页 |
4.2.4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| 第67-69页 |
4.2.5 东海大学 | 第69-72页 |
4.2.6 东京大学 | 第72-75页 |
4.2.7 名古屋大学 | 第75-77页 |
4.3 建筑类教学空间场所营造构成要素作用分析 | 第77-88页 |
4.3.1 空间营造的要素 | 第78-83页 |
4.3.2 空间分隔的要素 | 第83-86页 |
4.3.3 个性功能的要素 | 第86-88页 |
4.4 建筑类教学空间相互关系分析 | 第88-94页 |
4.4.1 教室空间与实验室空间的一体化 | 第88-90页 |
4.4.2 教学空间与公共空间一体化 | 第90-93页 |
4.4.3 教学空间内信息化与学科交融关系分析 | 第93-9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第5章 建筑类教学空间场所营造设计策略研究 | 第96-110页 |
5.1 建筑类教学空间场所营造基本原则 | 第96-98页 |
5.1.1 注重教学空间整体感 | 第96-97页 |
5.1.2 注重教学空间灵活性 | 第97页 |
5.1.3 注重教学空间舒适性 | 第97-98页 |
5.1.4 注重教学空间与展示、体验功能的结合 | 第98页 |
5.2 建筑类教学空间互动性设计策略研究 | 第98-102页 |
5.2.1 教学空间与实验室空间联系紧密 | 第98-99页 |
5.2.2 教学空间与公共空间功能性拓展 | 第99-101页 |
5.2.3 教学空间新技术的提升性和覆盖面 | 第101-102页 |
5.3 建筑类教学空间灵活性优化策略研究 | 第102-106页 |
5.3.1 教室空间的灵活性 | 第102-103页 |
5.3.2 公共空间的灵活性 | 第103-104页 |
5.3.3 不同年级教学空间的灵活性 | 第104-106页 |
5.4 建筑类教学空间个性化设计策略研究 | 第106-109页 |
5.4.1 个人领域的建构与操控 | 第106-107页 |
5.4.2 独立空间的舒适度设计 | 第107-108页 |
5.4.3 空间结构直接表达 | 第108-10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第6章 建筑类教学空间的场所营造优化设计实践案例 | 第110-123页 |
6.1 建筑类教学空间场所营造设计实践案例现状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6.1.1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历史 | 第110页 |
6.1.2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学空间特点 | 第110-112页 |
6.2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学空间场所营造优化设计原则 | 第112-114页 |
6.2.1 突出中心,形成整体 | 第113页 |
6.2.2 强化氛围,空间丰富 | 第113页 |
6.2.3 公共开放,个人私密 | 第113-114页 |
6.3 建筑类教学空间场所营造优化设计策略 | 第114-115页 |
6.3.1 整体感优化布局 | 第114页 |
6.3.2 氛围舒适度优化布局 | 第114-115页 |
6.3.3 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优化布局 | 第115页 |
6.4 优化改造方案介绍 | 第115-122页 |
6.4.1 公共空间优化 | 第115-119页 |
6.4.2 教学空间优化 | 第119-122页 |
6.5 本章小节 | 第122-123页 |
结论 | 第12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附录一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