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洋贝类文化探究—名称考释、资源开发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0.前言 | 第11-18页 |
0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0.2 学术史回顾 | 第12-16页 |
0.2.1 渔史、生物学史研究 | 第12-14页 |
0.2.2 贝类文化研究 | 第14-16页 |
0.3 概念界定 | 第16-18页 |
1. 环境分析 | 第18-26页 |
1.1 贝类栖息环境和生活方式 | 第18-20页 |
1.2 海域分布与区系特点 | 第20-24页 |
1.3 海洋环境的划分 | 第24-26页 |
2. 海洋贝类考释:命名与流传 | 第26-49页 |
2.1 螺 | 第26-30页 |
2.2 鲍鱼 | 第30-31页 |
2.3 蚶 | 第31-32页 |
2.4 贻贝(淡菜) | 第32-34页 |
2.5 江珧 | 第34-35页 |
2.6 扇贝与车渠 | 第35-37页 |
2.7 海月 | 第37-38页 |
2.8 牡蛎 | 第38页 |
2.9 蛤蜊、文蛤与西施舌 | 第38-41页 |
2.10 蛏:缢蛏与竹蛏 | 第41-43页 |
2.11 乌贼、柔鱼与锁管 | 第43-44页 |
2.12 蛸:长蛸与短蛸 | 第44-45页 |
2.13 小结 | 第45-49页 |
3. 海洋贝类的鉴别、分类与认识的拓展 | 第49-63页 |
3.1 贝类鉴别 | 第49-54页 |
3.1.1 传统贝类特征分析 | 第49-52页 |
3.1.2 古代贝类鉴别的主要性状 | 第52-54页 |
3.2 贝类分类体系的构建 | 第54-58页 |
3.2.1 《闽中海错疏》贝类分类方法分析 | 第55-57页 |
3.2.2 分类体系的特点 | 第57-58页 |
3.3 贝类资源认识的拓展 | 第58-62页 |
3.3.1 整体认识提高,全国贝类资源得到开发 | 第58-60页 |
3.3.2 观察更加细微,部分贝类增加了新的品种 | 第60-62页 |
3.4 小结 | 第62-63页 |
4. 古代海产贝类的开发与利用 | 第63-87页 |
4.1 特色海产贝类的生产与食用 | 第63-73页 |
4.1.1 “四大海味”之首:鲍鱼 | 第63-66页 |
4.1.2 “天下第一鲜”:蛤蜊 | 第66-68页 |
4.1.3 “海里的牛奶”:牡蛎 | 第68-70页 |
4.1.4 “东海夫人”—淡菜 | 第70-71页 |
4.1.5 “海中之月”—海月 | 第71-72页 |
4.1.6 加工保鲜方法 | 第72-73页 |
4.2 贝类在医药领域的运用 | 第73-79页 |
4.2.1 药用功能 | 第73-77页 |
4.2.2 药用功效 | 第77-78页 |
4.2.3 药用途径 | 第78-79页 |
4.3 贝类的养殖、建筑及贝饰工艺品运用 | 第79-87页 |
4.3.1 贝类养殖 | 第79-83页 |
4.3.2 建筑运用 | 第83-85页 |
4.3.3 贝饰工艺品—编贝与螺钿 | 第85-87页 |
余论:贝文化与人文多样性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4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