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—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0 导论 | 第11-19页 |
0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0.2.1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论述 | 第12-13页 |
0.2.2 关于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的论述 | 第13-14页 |
0.2.3 关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论述 | 第14-15页 |
0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5-17页 |
0.3.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0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0.3.3 技术路线图 | 第17页 |
0.4 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7-19页 |
0.4.1 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0.4.2 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1 中国-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 | 第19-35页 |
1.1 相关界定 | 第19-22页 |
1.1.1 自由贸易区 | 第19-21页 |
1.1.2 欧盟 | 第21页 |
1.1.3 SITC和HS | 第21-22页 |
1.2 关税同盟理论 | 第22-26页 |
1.2.1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| 第22-25页 |
1.2.2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| 第25-26页 |
1.3 自由贸易区理论 | 第26-30页 |
1.3.1 从一国的角度分析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| 第26-28页 |
1.3.2 从两国的角度分析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| 第28-30页 |
1.4 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| 第30-35页 |
1.4.1 共同市场理论 | 第30-31页 |
1.4.2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| 第31-32页 |
1.4.3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分析 | 第32-35页 |
2 中国-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| 第35-51页 |
2.1 中欧经济互补性分析 | 第35-39页 |
2.1.1 经济资源及产业结构分析 | 第35页 |
2.1.2 双边经济开放度测算 | 第35-37页 |
2.1.3 国际贸易专业化指数及比较优势分析 | 第37-39页 |
2.2 中欧双边经贸现状分析 | 第39-46页 |
2.2.1 双边贸易现状分析 | 第39-44页 |
2.2.2 双边投资现状分析 | 第44-45页 |
2.2.3 双边贸易结合度分析 | 第45-46页 |
2.3 中欧FTA贸易发展潜力预测-基于引力模型 | 第46-49页 |
2.3.1 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| 第46-48页 |
2.3.2 样本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| 第48页 |
2.3.3 模型的结果分析与预测 | 第48-49页 |
2.4 建立中欧FTA面临的挑战 | 第49-51页 |
2.4.1 双方制度性差异 | 第49页 |
2.4.2 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 | 第49-50页 |
2.4.3 中国和欧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面临挑战 | 第50页 |
2.4.4 中国和欧盟签署自贸协定的可能风险 | 第50-51页 |
3 中国-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| 第51-64页 |
3.1 中国-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静态经济效应 | 第51-56页 |
3.1.1 贸易创造效应 | 第52-54页 |
3.1.2 贸易转移效应 | 第54-55页 |
3.1.3 其他静态经济效应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2 中国-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动态经济效应 | 第56-62页 |
3.2.1 规模经济效应 | 第56-59页 |
3.2.2 竞争效应 | 第59-60页 |
3.2.3 投资效应 | 第60-62页 |
3.3 双方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现实意义 | 第62-64页 |
3.3.1 对中国的意义 | 第62页 |
3.3.2 对欧盟的意义 | 第62-64页 |
4 中国在建立中欧自由贸易区中的对策 | 第64-67页 |
4.1 加强与欧盟沟通,正确认识中欧关系 | 第64页 |
4.2 推动中欧经贸关系,深化中欧经贸合作 | 第64-65页 |
4.3 积极推动双方双向直接投资 | 第65-66页 |
4.4 健全相关机制和政策 | 第66-67页 |
5 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2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