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青年、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青年、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--青年工作论文

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研究

论文创新之处第7-11页
中文摘要第11-14页
ABSTRACT第14-17页
1 导论第18-48页
    1.1 本论题的研究意义第19-25页
    1.2 概念辨析第25-28页
    1.3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第28-44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思路、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第44-48页
2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理论来源第48-83页
    2.1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基本观点第48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关于青年是什么的观点第48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关于培养什么样青年的观点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关于如何教育培养青年的观点第58-60页
    2.2 列宁青年观的基本观点第60-7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关于青年是什么的观点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关于培养什么样青年的观点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关于如何培养青年的观点第68-72页
    2.3 苏共青年观的基本观点第72-8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关于青年是什么的观点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关于如何培养青年的观点第77-83页
3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历史发展第83-128页
    3.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观第83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84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大革命时期青年观的探索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观的发展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解放战争时期青年观的调整第96-99页
    3.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青年观第99-11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青年观迎来时代新课题第99-10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青年观在曲折反复中发展第103-115页
    3.3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青年观第115-1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反思“文革”时期的青年观第115-11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青年观集中体现党的战略部署第119-12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新时期青年观的深刻诠释第122-128页
4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基本内容第128-172页
    4.1 关于青年是什么的本体论内容第128-1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青年是国家、民族、党的希望和未来第129-1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青年最少保守思想,最具有创新的潜能第133-1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青年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第1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青年是顺应时代的产物,更符合自然规律第136-138页
    4.2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青年的认识论内容第138-1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国家人才储备和战略资源第138-1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站在战略高度培养“接班人”第140-1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选拔和培养青年干部进班子第143-1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从“四有”新人到“四个新一代”第146-159页
    4.3 关于怎样培养青年的实践论内容第159-1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从青年中来,到青年中去第160-1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青年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相一致第166-1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青年组织是实现培养青年的重要保证第168-172页
5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基本特征第172-206页
    5.1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阶段性特征第172-1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政治绝对主导第173-17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双向互动反馈第176-17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多维结构整合第177-18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良性循环建构第183-187页
    5.2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整体性特征第187-2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第188-1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阶级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第197-1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历史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第199-2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政治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第202-206页
6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历史定位第206-239页
    6.1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独特价值第206-21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立足时代性第207-20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理论实践性第209-21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青年主体性第210-21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政策连续性第212-21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组织独特性第213-21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6 民族凝聚性第215-21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7 教育系统性第216-218页
    6.2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艰辛探索第218-22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社会道路探索的失误第218-21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结构失衡偏离轨道第219-22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执行力有待提升第220-22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关注未来忽略当下第222-22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第223-224页
    6.3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当代启示第224-23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客观评价青年现象第226-22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正确认识青年问题第227-22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科学促进青年发展第228-22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正视代际间的差别第229-230页
    6.4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理论定位第230-23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的历史方位第230-23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在党的建设理论中的地位第232-23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理论建构第234-239页
结语: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研究任重道远第239-241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241-255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和参与的课题第255-257页
致谢第257-258页

论文共2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英国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研究(1945-1975)
下一篇:中国转型时期农民的权利保障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