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1页 |
1.1 电化学氧化技术 | 第9-16页 |
1.1.1 电化学氧化原理 | 第9-11页 |
1.1.2 电极分类及电催化氧化技术的应用 | 第11-14页 |
1.1.3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| 第14-16页 |
1.2 金属氧化物电极研究开发及其性能研究 | 第16-20页 |
1.2.1 贵金属氧化物电极 | 第17-18页 |
1.2.2 非贵金属氧化物电极 | 第18-19页 |
1.2.3 含中间层的多层金属氧化物复合电极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目的、意义和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3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0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7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1-24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1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1-22页 |
2.1.3 实验装置与电极组成 | 第22-23页 |
2.1.4 模拟废水组成 | 第23-24页 |
2.2 分析检测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2.1 计时电位 | 第24-25页 |
2.2.2 循环伏安测试 | 第25页 |
2.2.3 线性扫描伏安法测试 | 第25页 |
2.2.4 紫外吸收光谱测试 | 第25页 |
2.2.5 形貌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2.6 晶相分析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Pr掺杂Ti/SnO_2-Sb/PbO_2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| 第27-35页 |
3.1 电极的制备 | 第27-28页 |
3.1.1 钛基体预处理 | 第27页 |
3.1.2 SnO_2-Sb中间层的制备 | 第27-28页 |
3.1.3 电沉积法制备PbO_2活性层 | 第28页 |
3.1.4 共沉积法制备Ti/SnO_2-Sb/PbO_2/Pr(CD)电极 | 第28页 |
3.1.5 循环伏安法制备Ti/SnO_2-Sb/PbO_2/Pr(CV)电极 | 第28页 |
3.2 电催化降解苯酚实验 | 第28-30页 |
3.2.1 降解实验 | 第28-29页 |
3.2.2 苯酚浓度的确定 | 第29-3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3页 |
3.3.1 两种掺杂方法所制备电极形貌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3.2 Pr掺杂SnO_2/Sb-PbO_2电极XRD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4 不同Pr掺杂方法对Ti/SnO_2-Sb/PbO_2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3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TiO_2-NTs/SnO_2-Sb/Pr电极的制备与研究 | 第35-47页 |
4.1 钛基体的预处理及电极的制备 | 第35-36页 |
4.1.1 钛基体的预处理 | 第35页 |
4.1.2 TiO_2-NTs/SnO_2-Sb/Pr电极的制备 | 第35-36页 |
4.2 甲基橙废水的降解实验 | 第36-38页 |
4.2.1 甲基橙的浓度标准曲线 | 第36-37页 |
4.2.2 甲基橙浓度残存率 φ 计算 | 第37-38页 |
4.3 稀土元素Pr掺杂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4 电极的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4.1 电极的SEM照片 | 第39-40页 |
4.4.2 电极晶相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4.3 电极性能测试与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5 甲基橙废水的电降解研究 | 第42-46页 |
4.5.1 电流密度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5.2 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5.3 降解动力学研究 | 第44-4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