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60页 |
1.1 研究背景:西周文明的基本面貌 | 第15-23页 |
1.1.1 变革主题与主流意识的嬗变 | 第16-17页 |
1.1.2 监于夏商与人文传统的延续 | 第17-19页 |
1.1.3 社会鼎革与时代的主要论题 | 第19-23页 |
1.2 研究综述:西周思想史相关论题的研究述评 | 第23-45页 |
1.2.1 西周社会:“二重证据法”对西周历史的丰富 | 第23-31页 |
1.2.2 西周天人:实用主义对神秘观念的改造 | 第31-34页 |
1.2.3 西周德刑:积极价值规范和消极社会规范的互补 | 第34-37页 |
1.2.4 西周礼乐:礼乐仪式的人文意义和价值观念的仪式载体 | 第37-43页 |
1.2.5 西周伦理:宗法血缘社会的内生价值需求 | 第43-45页 |
1.3 研究意义:西周思想史相关问题的创新思考 | 第45-60页 |
1.3.1 没有思想家、没有经典的思想史 | 第45-49页 |
1.3.2 不以儒学溯源史为方向的思想史 | 第49-52页 |
1.3.3 不以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方式出现的思想史 | 第52-60页 |
第2章 西周兴起:重新讨论“汤、武革命” | 第60-88页 |
2.1 历史的困惑:德治思想与武力征伐的矛盾 | 第60-68页 |
2.1.1 道德的悖论:不同价值标准导致的多样解读 | 第61-65页 |
2.1.2 方向的选择:从思想史回归到社会史 | 第65-68页 |
2.2 周人的实力:政权取得方式的历史逻辑 | 第68-74页 |
2.3 历史的回归:先周创业史与新文化的孕育 | 第74-79页 |
2.4 文明的发展:时代剧变中周人的政治理想 | 第79-88页 |
第3章 西周宗法:宗亲观念下的权力分配总原则 | 第88-130页 |
3.1 殷周的传承:早期中国宗族的发展与西周宗法的开启 | 第88-98页 |
3.1.1 殷商王族宗法血缘结构的可能情形 | 第89-92页 |
3.1.2 权力分配对宗族血缘结构完善的促进作用 | 第92-95页 |
3.1.3 周人矫正殷商宗法弊端的特殊历史机缘 | 第95-98页 |
3.2 宗法的真谛:祖先崇拜观念中的血缘认同和族群维系 | 第98-109页 |
3.2.1 西周宗法制度的基本形态 | 第98-102页 |
3.2.2 传统礼书“五世则迁”理论的辩正 | 第102-109页 |
3.3 西周宗法思想:宗族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 | 第109-130页 |
3.3.1 宗亲社会:家族伦理价值观念的产生 | 第109-115页 |
3.3.2 宗法秩序: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的产生 | 第115-119页 |
3.3.3 权力分配:建立伦理政治秩序的路径 | 第119-130页 |
第4章 西周信仰: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德性信仰 | 第130-238页 |
4.1 人文信仰:突破宗教和政治藩篱的认识 | 第131-146页 |
4.1.1 原始宗教信仰中的人文精神 | 第132-138页 |
4.1.2 政治哲学视域外的价值信仰 | 第138-146页 |
4.2 德性信仰: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价值追求 | 第146-207页 |
4.2.1 基层社会:人文意识的觉醒及其理性实践 | 第148-161页 |
4.2.2 族群社会:内在价值需求对确立“德性信仰”的作用 | 第161-179页 |
4.2.3 身份社会:贵族宗法的制度局限与西周文明的衰落 | 第179-207页 |
4.3 神秘信仰:“天命”的真相与政治的谋略 | 第207-238页 |
4.3.1 从对“至上神”的认识看神秘信仰的本质 | 第208-215页 |
4.3.2 周人不相信天命的可能性 | 第215-227页 |
4.3.3 从周人信仰看周原祭祀甲骨的性质 | 第227-238页 |
第5章 西周礼论:道德理性与生命仪式的谐和存在 | 第238-294页 |
5.1 礼乐文明:周礼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气质 | 第238-242页 |
5.1.1 制度层面的秩序追求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引导 | 第238-239页 |
5.1.2 仪式感的生命历程和蕴含生命认知的礼仪 | 第239-242页 |
5.2 祭祀礼仪:生命起源的理性认识 | 第242-258页 |
5.2.1 自然崇拜:原始宗教中人对自然的理性认识 | 第242-249页 |
5.2.2 祖先崇拜:宗法血缘社会的生命本源认识 | 第249-258页 |
5.3 人生礼仪:“身份社会”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认同 | 第258-277页 |
5.3.1 冠礼:宗法资格的赋予和道德要求 | 第259-263页 |
5.3.2 册命礼:宗法身份的秉赋和政治秩序的建构 | 第263-269页 |
5.3.3 丧礼:宗法身份的强调和生命态度的演示 | 第269-277页 |
5.4 社会礼仪:亲缘社会的族群交融 | 第277-294页 |
5.4.1 巡守礼:西周文明的推广途径 | 第278-286页 |
5.4.2 昏礼:泛血缘社会的凝聚和交融 | 第286-294页 |
第6章 西周刑论:消极社会规范的积极价值导向 | 第294-336页 |
6.1 礼法制度:以“礼”为基本法的法律制度体系 | 第295-300页 |
6.1.1 经邦纬国:“礼”是提挈西周社会整体架构的基本法 | 第295-297页 |
6.1.2 明刑以耻:“刑”是宗法社会失范行为的消极补救 | 第297-300页 |
6.2 法权学说:西周时期神权、君权与法权的关系 | 第300-325页 |
6.2.1 人文的时代:对西周“神权法”学说的再认识 | 第301-303页 |
6.2.2 神权的本质:从殷商到西周的政治策略 | 第303-305页 |
6.2.3“神”的力量:从上天到祖先的存在意义 | 第305-311页 |
6.2.4 理性的价值:“人的意志”与“神的意志”的抗衡 | 第311-314页 |
6.2.5 西周的法权:公共权力视角的解读 | 第314-317页 |
6.2.6 国家的利益:法权视野下的“夷狄”与“国人” | 第317-325页 |
6.3 明德慎罚:西周刑罚思想的人文内涵 | 第325-336页 |
6.3.1“明德”与“慎罚”:礼制社会下刑律的积极价值 | 第327-331页 |
6.3.2“慎罚”与“中刑”:自由裁量对“德治”理念的贯彻 | 第331-336页 |
第7章 西周乐论:中华文明和谐思维的滥觞 | 第336-376页 |
7.1 周乐概述:“乐”的制度化和“尊德”的制度价值 | 第336-341页 |
7.2 天地之籁:周乐是对人、自然、社会的整体关照 | 第341-348页 |
7.2.1 周乐创制源自人对自然韵律的用心体悟 | 第341-345页 |
7.2.2 乐律认识与人文价值观念的对接 | 第345-348页 |
7.3 琴瑟不离:周乐以人的文化行为作为存在方式 | 第348-357页 |
7.3.1 由“声”而“乐”:艺术美的触动和理性的迸发 | 第349-352页 |
7.3.2 由“乐”而“道”:周乐中的人文价值观念及实践 | 第352-357页 |
7.4 观德处事:周乐是人文教化的重要形式。 | 第357-365页 |
7.4.1 乐德为教:宗族社会秩序建立的文化途径 | 第357-360页 |
7.4.2 耀德广远:德性的提升和族群的凝聚 | 第360-365页 |
7.5 天地之和:周乐以“和”为人文审美的最高诉求 | 第365-376页 |
7.5.1 神人以和:“和”观念是上古和谐思想的延续 | 第365-369页 |
7.5.2 乐以发和:“和”观念实现了对礼制价值的温和提升 | 第369-372页 |
7.5.3 天地同和:“和”观念形塑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文化心理 | 第372-376页 |
结语 | 第376-3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5-403页 |
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03-404页 |
致谢 | 第404-4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