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各种汽车论文--各种能源汽车论文--电动汽车论文

纯电动客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及系统实现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最大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基于制动工况识别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再生制动系统应用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内容第17-19页
第二章 机械制动与再生制动机理分析第19-45页
    2.1 气压制动分析第19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气压制动系统构型分析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气压制动阀及制动气室特性分析第21-28页
    2.2 制动踏板特性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角位移传感器布置方案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角位移传感器特性测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际制动踏板开度与制动气室压力的关系第30页
    2.3 电机特性分析第30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电机参数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电机的连接及冷却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电机控制器原理图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永磁同步电机再生制动机理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本车永磁同步电机特性第37-38页
    2.4 电池特性分析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电池特性参数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电池充电过程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电池特性试验第41-43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3-45页
第三章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制定第45-67页
    3.1 ECE法规、电机及电池对再生制动转矩的约束第45-50页
    3.2 各强度下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小强度制动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中强度制动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大强度制动第52页
    3.3 滑行再生制动控制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滑行再生制动开启条件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滑行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制定第52-57页
    3.4 再生制动进入和退出的控制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车速修正因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中、小制动强度的切换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大、中制动强度间的切换第61-62页
    3.5 车辆载荷识别第62-66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第四章 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第67-85页
    4.1 模型搭建第67-70页
    4.2 模型仿真分析第70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工况仿真分析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载荷识别对再生制动的影响仿真分析第73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滑行再生制动分析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再生制动模式切换仿真分析第80-83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83-85页
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及硬件在环试验第85-113页
    5.1 控制系统设计第85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控制系统功能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硬件接口定义及CAN通讯协议第86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第95-99页
    5.2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搭建第99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硬件在环测试硬件设计第99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硬件在环测试软件设计第102-107页
    5.3 硬件在环测试结果分析第107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中国城市客车工况试验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滑行再生制动试验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制动模式切换试验第110-11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12-113页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第113-115页
    6.1 全文总结第113-114页
    6.2 工作展望第114-115页
参考文献第115-119页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19-121页
致谢第121页

论文共12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汽车前方车辆识别的雷达和视觉信息融合算法开发
下一篇:基于单目视觉的智能车前方障碍物识别与测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