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8页 |
1.1 引言 | 第16-17页 |
1.2 工程结构的抗震技术发展 | 第17-18页 |
1.2.1 传统的抗震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2.2 隔震与减震方法 | 第18页 |
1.3 基础隔震体系概述 | 第18-23页 |
1.3.1 基础隔震的概述 | 第18-19页 |
1.3.2 隔震结构隔震原理 | 第19-20页 |
1.3.3 隔震结构的分类 | 第20-23页 |
1.4 隔震技术的发展历史 | 第23-24页 |
1.5 隔震技术的应用 | 第24-26页 |
1.6 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26-27页 |
1.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隔震支座的特性 | 第28-35页 |
2.1 隔震支座的简介及特点 | 第28页 |
2.1.1 隔震支座的简介 | 第28页 |
2.1.2 隔震支座的耐久性和耐火性 | 第28页 |
2.2 叠层橡胶支座的构造 | 第28-30页 |
2.2.1 支座的构造 | 第28-29页 |
2.2.2 隔震支座的形状系数 | 第29页 |
2.2.3 橡胶隔震支座的构造 | 第29-30页 |
2.3 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 | 第30-33页 |
2.3.1 假设条件 | 第30-31页 |
2.3.2 竖向刚度Kv | 第31页 |
2.3.3 水平刚度 | 第31-32页 |
2.3.4 等效粘滞阻尼比 | 第32页 |
2.3.5 屈曲荷载 | 第32-33页 |
2.4 恢复力模型曲线 | 第33页 |
2.5 SAP2000中的隔震支座 | 第33-34页 |
2.5.1 支座的线性有效刚度 | 第34页 |
2.5.2 线性有效阻尼 | 第3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隔震结构的工作机理和动力方程 | 第35-42页 |
3.1 基础隔震 | 第35-38页 |
3.1.1 单质点隔震体系的动力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1.2 多质点隔震体系的动力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2 隔震结构振动方程的时程分析法求解 | 第38-41页 |
3.2.1 振动方程的时程分析法求解 | 第38-41页 |
3.2.2 规范中关于动力时程分析的规定 | 第4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算例分析 | 第42-67页 |
4.1 算例模型方案的基本参数 | 第42-47页 |
4.1.1 算例概况 | 第42-45页 |
4.1.2 隔震支座参数的选取 | 第45-46页 |
4.1.3 算例隔震支座的布置 | 第46-47页 |
4.2 算例的数值模型建立 | 第47页 |
4.3 隔震结构体系的模态分析 | 第47-52页 |
4.3.1 不同隔震支座隔震结构的模态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3.2 模态分析下两种隔震形式前三阶振型图对比 | 第48-52页 |
4.4 动力时程分析 | 第52-66页 |
4.4.1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| 第52-55页 |
4.4.2 不同类型隔震结构的楼层加速度反应对比 | 第55-60页 |
4.4.3 不同隔震支座隔震结构的楼层剪力反应 | 第60-63页 |
4.4.4 不同橡胶隔震支座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对比 | 第63-6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不同隔震支座结构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| 第67-74页 |
5.1 对比分析结构的直接建设费用 | 第67-69页 |
5.2 结构减少损失的费用比较 | 第69-73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7页 |
6.1 结论 | 第74-76页 |
6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