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4页 |
| 1.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状况 | 第9页 |
| 1.2 相关地质调查概况 | 第9-10页 |
| 1.3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4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11页 |
| 1.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| 1.6 总工作量 | 第12-14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24页 |
| 2.1 区域构造背景 | 第15-19页 |
| 2.1.1 前中生代构造背景 | 第15页 |
| 2.1.2 中生代构造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2.1.3 地层 | 第16-18页 |
| 2.1.4 岩浆岩 | 第18-19页 |
| 2.1.5 构造 | 第19页 |
| 2.3 中生代地层 | 第19-24页 |
| 2.3.1 地层概述 | 第20-24页 |
| 第3章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4-58页 |
| 3.1 塔木兰沟组(J_2tm) | 第24-32页 |
| 3.1.1 岩石组合特征 | 第25-27页 |
| 3.1.2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7-30页 |
| 3.1.3 成因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3.2 满克头鄂博组(J_3mk) | 第32-40页 |
| 3.2.1 岩石组合特征 | 第33-34页 |
| 3.2.2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4-37页 |
| 3.2.3 成因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3.3 玛尼吐组(J_3mn) | 第40-45页 |
| 3.3.1 岩石组合特征 | 第40-41页 |
| 3.3.2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1-44页 |
| 3.3.3 成因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3.4 白音高老组(J_3b) | 第45-51页 |
| 3.4.1 岩石组合特征 | 第45-47页 |
| 3.4.2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7-50页 |
| 3.4.3 成因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3.5 梅勒图组(K_1m) | 第51-58页 |
| 3.5.1 岩石组合特征 | 第52页 |
| 3.5.2 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2-55页 |
| 3.5.3 成因分析 | 第55-58页 |
| 第4章 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| 第58-65页 |
| 4.1 火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4.1.1 鄂霍茨克洋盆的演化 | 第58-59页 |
| 4.1.2 太平洋板块及相邻板块的演化 | 第59-60页 |
| 4.2 前人对火山岩形成环境的认识 | 第60-61页 |
| 4.3 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构造演化模式 | 第61-65页 |
| 第5章 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| 附图 | 第70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