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30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8-20页 |
1.1.1 传统民居与精品酒店的结合 | 第18页 |
1.1.2 精品酒店借鉴传统民居的实施途径 | 第18-20页 |
1.2 研究对象(相关概念的界定) | 第20-22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20-21页 |
1.2.2 研究范围 | 第21-2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22-25页 |
1.3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22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22-25页 |
1.3.3 研究现状总结 | 第25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5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6-27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26页 |
1.5.2 研究意义 | 第26-27页 |
1.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| 第27-30页 |
1.6.1 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27页 |
1.6.2 研究框架 | 第27-30页 |
第二章 传统民居主题型的精品度假酒店概述 | 第30-38页 |
2.1 精品酒店的定义和特征概述 | 第30-31页 |
2.2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概述 | 第31-35页 |
2.2.1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定义 | 第31-32页 |
2.2.2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发展溯源 | 第32-35页 |
2.3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分类及特点 | 第35-37页 |
2.3.1 依据酒店选址分类 | 第35页 |
2.3.2 依据设计风格与手法分类 | 第35-36页 |
2.3.3 依据总平面布局方式分类 | 第36-3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云南丽江大理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要素 | 第38-62页 |
3.1 选址要素 | 第38-39页 |
3.2 与场地关系 | 第39-41页 |
3.3 平面形制 | 第41-46页 |
3.3.1 一坊房 | 第41-42页 |
3.3.2 两坊拐角房 | 第42-43页 |
3.3.3 三坊一照壁 | 第43-44页 |
3.3.4 四合五天井 | 第44-45页 |
3.3.5 六合同春及多重院落组合 | 第45-46页 |
3.4 特色空间营造 | 第46-48页 |
3.4.1 庭院 | 第46-47页 |
3.4.2 廊道(厦子) | 第47-48页 |
3.5 材料运用 | 第48-50页 |
3.5.1 纳西族民居材料 | 第48-49页 |
3.5.2 白族民居材料 | 第49-50页 |
3.5.3 当地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 | 第50页 |
3.6 景观处理 | 第50-52页 |
3.6.1 软质景观 | 第50-51页 |
3.6.2 硬质景观 | 第51-52页 |
3.7 建筑细部 | 第52-59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59-62页 |
第四章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设计表达 | 第62-90页 |
4.1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的选址原则与依据 | 第62-63页 |
4.1.1 由酒店自身定位决定的选址原则 | 第62-63页 |
4.1.2 由传统民居主题这一特性决定的选址原则 | 第63页 |
4.2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对场地的处理原则与依据 | 第63-65页 |
4.2.1 建筑的接地关系处理原则与依据 | 第63-64页 |
4.2.2 建筑与水关系的处理原则与依据 | 第64-65页 |
4.3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的平面布局 | 第65-68页 |
4.4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的特色空间营造 | 第68-75页 |
4.4.1 合院空间在形上的延续与发展 | 第69-71页 |
4.4.2 个性化空间的演绎 | 第71-75页 |
4.5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的材料运用 | 第75-79页 |
4.6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的景观处理 | 第79-85页 |
4.6.1 硬质景观 | 第79-81页 |
4.6.2 软质景观 | 第81-85页 |
4.7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的建筑细部 | 第85-88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88-90页 |
第五章 云南丽江大理地区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典型案例研究与总结 | 第90-133页 |
5.1 丽江墅家玉庐·雪嵩院 | 第90-109页 |
5.1.1 选址解读 | 第90-91页 |
5.1.2 对基地地形的处理 | 第91-92页 |
5.1.3 建筑平面解读 | 第92-97页 |
5.1.4 酒店特色空间的营造 | 第97-102页 |
5.1.5 材料的运用策略 | 第102-104页 |
5.1.6 景观的塑造 | 第104-107页 |
5.1.7 对建筑细部的推敲 | 第107-108页 |
5.1.8 案例总结 | 第108-109页 |
5.2 丽江且亭园林精品酒店 | 第109-122页 |
5.2.1 选址解读 | 第109-110页 |
5.2.2 对基地地形的处理 | 第110-111页 |
5.2.3 建筑平面解读 | 第111-112页 |
5.2.4 酒店特色空间的营造 | 第112-114页 |
5.2.5 材料的运用策略 | 第114-115页 |
5.2.6 景观的塑造 | 第115-120页 |
5.2.7 对建筑细部的推敲 | 第120-121页 |
5.2.8 案例总结 | 第121-122页 |
5.3 椿吉大理古城精品酒店 | 第122-132页 |
5.3.1 选址解读 | 第122页 |
5.3.2 对基地地形的处理 | 第122-123页 |
5.3.3 建筑平面解读 | 第123-124页 |
5.3.4 酒店特色空间的营造 | 第124-127页 |
5.3.5 材料的运用策略 | 第127-129页 |
5.3.6 景观的塑造 | 第129-130页 |
5.3.7 对建筑细部的推敲 | 第130-131页 |
5.3.8 案例总结 | 第131-13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3页 |
第六章 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的发展趋势 | 第133-137页 |
6.1 传统营造方式中生态环保的趋势 | 第133-134页 |
6.2 数字遥控技术的运用趋势 | 第134-135页 |
6.3 人文因素的表达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| 第135-136页 |
6.4 受体验营销理念影响的趋势 | 第136-137页 |
结语 | 第137-1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9-142页 |
附录 云南丽江大理地区部分传统民居主题型精品酒店 | 第142-14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4-145页 |
致谢 | 第145-146页 |
附表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