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地方经济论文

三大增长极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

内容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导论第10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诉求迫切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三大增长极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3 文献综述第12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-21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22页
    1.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可能的创新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存在的不足第23-24页
第2章 TFP及相关理论演进第24-34页
    2.1 经济增长理论演进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新经济增长理论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引入资源、环境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第26页
    2.2 TFP理论演进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索洛模型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肯德里克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丹尼森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乔根森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2.3 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方法演进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索洛余值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传统的DEA分析与Malmquist指数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-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第31-34页
第3章 三大增长极环境TFP的测度分析第34-49页
    3.1 三大增长极发展现状分析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经济状况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环境状况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发展困境第37-38页
    3.2 模型与数据说明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测度模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数据说明第38-39页
    3.3 不考虑环境要素的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生产效率测度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第41-42页
    3.4 考虑环境因素的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环境生产效率测度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第44-45页
    3.5 考虑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生产效率对比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TFP增长指数对比第46-49页
第4章 环境TFP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9-55页
    4.1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科研投入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产业结构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资源禀赋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环境治理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单位能耗第50页
    4.2 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构建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样本与数据来源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三大增长极综合研究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三大增长极实证研究第52-55页
第5章 促进三大增长极生产率协调增进的对策建议第55-60页
    5.1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推动生态经济差异化建设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完善推广生态经济建设第55-56页
    5.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推动产业层次与效率提升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合理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注重产业层次效率提升第57页
    5.3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,推进产业协调联动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大力扶植生产性服务业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促进三大增长极产业融合第57-58页
    5.4 加快节能减排进程,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推动节能减排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优化能源结构第58-59页
    5.5 加快科研体制改革,推进生态政策完善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科研体制改革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生态政策完善第59-60页
附表第60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1页
后记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京津冀能源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
下一篇:13-14世纪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线复原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