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5页 |
第一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原生语境 | 第15-25页 |
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现实语境 | 第15-19页 |
一、德国极权主义 | 第16-17页 |
二、美国垄断资本主义 | 第17-18页 |
三、苏联专制体制模式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语境 | 第19-25页 |
一、继承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| 第19-20页 |
二、发展卢卡奇物化理论思想 | 第20-21页 |
三、借鉴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观点 | 第21-22页 |
四、吸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容 | 第25-35页 |
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概念的发展 | 第25-28页 |
一、“肯定的文化” | 第26页 |
二、“文化工业” | 第26-27页 |
三、“大众文化”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多重批判 | 第28-35页 |
一、经济学角度的商业化特征 | 第28-30页 |
二、意识形态领域的欺骗性特征 | 第30-31页 |
三、艺术领域的公式化特征 | 第31-33页 |
四、心理学角度的操控性特征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 | 第35-46页 |
第一节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| 第35-39页 |
一、中国大众文化在碰撞中转型及特征 | 第36-38页 |
二、中国知识分子在焦灼中的分化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| 第39-42页 |
一、中国学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借鉴 | 第40-41页 |
二、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大众文化理论发展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 | 第42-46页 |
一、以批判眼光看待中国大众文化 | 第42-44页 |
二、以现实视角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