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电子对抗(干扰及抗干扰)论文--雷达电子对抗论文

基于波形捷变的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1.3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第13-14页
第二章 雷达有源欺骗干扰原理第14-25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14-15页
    2.2 有源欺骗干扰原理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距离欺骗干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速度欺骗干扰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距离-速度同步欺骗干扰第17-18页
    2.3 数字射频存储器工作原理第18-19页
    2.4 雷达信号处理流程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脉冲压缩处理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动目标检测(MTD)第20-2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第三章 线性调频信号捷变抗干扰研究第25-46页
    3.1 波形捷变抗干扰原理第25-26页
    3.2 LFM捷变波形设计第26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调频率捷变线性调频信号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随机初相结合调频率捷变的LFM信号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正交频分线性调频信号第30-34页
    3.3 LFM信号捷变抗欺骗干扰性能分析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SV-LFM信号抗干扰性能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随机初相结合调频率捷变抗干扰性能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正交频分线性调频信号抗干扰性能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各捷变LFM信号的抗干扰性能及比较第42-43页
    3.4 波形分组匹配接收技术第43-4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四章 编码信号捷变抗干扰研究第46-71页
    4.1 相位编码信号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相位编码信号模型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相位编码信号的遗传算法优化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基于GA设计的相位编码信号的正交性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4.2 频率编码信号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频率编码信号模型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频率编码信号的遗传算法优化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频率编码信号正交性仿真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4.3 线性调频-相位编码信号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线性调频-相位编码信号模型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线性调频-相位编码信号正交性能仿真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4.4 编码信号抗欺骗干扰性能分析及比较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正交离散相位编码信号的抗干扰性能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正交离散频率编码抗干扰性能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线性调频-相位编码信号抗干扰性能仿真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各编码信号抗干扰性能比较第66-67页
    4.5 多普勒频率补偿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多普勒补偿原理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仿真分析第68-70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第五章 混沌编码信号捷变抗干扰研究第71-84页
    5.1 混沌基本理论第71-72页
    5.2 混沌相位编码信号第72-74页
    5.3 混沌频率编码信号第74-75页
    5.4 混沌相位-频率编码信号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信号编码形式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正交性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5.5 混沌编码信号抗欺骗干扰性能分析及比较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混沌相位编码信号抗干扰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混沌频率编码信号抗干扰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混沌相位-频率编码信号抗干扰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各混沌编码信号抗干扰性能对比第82-83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83-84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4-86页
致谢第86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90-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自适应滤波抗干扰方法研究
下一篇:基于DRFM的电子干扰检测与识别算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