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15-17页 |
第一部分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的研究 | 第17-52页 |
1 实验药材、仪器与试剂 | 第17-19页 |
1.1 药材的来源 | 第17-18页 |
1.2 样品的制备 | 第18页 |
1.3 实验仪器 | 第18-19页 |
1.4 实验药品与试剂 | 第19页 |
2 色谱及检测条件的选择 | 第19-29页 |
2.1 色谱柱条件的选择 | 第20-21页 |
2.2 流动相系统的选择 | 第21-23页 |
2.3 洗脱程序的选择 | 第23-24页 |
2.4 检测波长的选择 | 第24-26页 |
2.5 柱温和流速的选择 | 第26-28页 |
2.6 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 | 第28-29页 |
2.7 色谱检测条件的确定 | 第29页 |
3 分析方法学的考察研究 | 第29-34页 |
3.1 样品的制备 | 第29页 |
3.2 内标参照物溶液的配置 | 第29页 |
3.3 精密度实验 | 第29-31页 |
3.4 重复性试验 | 第31-33页 |
3.5 稳定性试验 | 第33-34页 |
4 技术参数和建立指纹图谱 | 第34-50页 |
4.1 空白试验 | 第34-35页 |
4.2 延长冲洗试验 | 第35页 |
4.3 建立参照色谱峰 | 第35-36页 |
4.4 各产地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的采集 | 第36-39页 |
4.5 确定指纹图谱和共有峰 | 第39-48页 |
4.6 共有峰与非共有峰面积构成比 | 第48页 |
4.7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的相似度评价 | 第48-50页 |
5 讨论 | 第50-51页 |
5.1 内标物芦丁的确定 | 第50页 |
5.2 检测波长的确定 | 第50页 |
5.3 非共有峰面积占的百分比较大 | 第50-51页 |
5.4 方法学的考察 | 第51页 |
5.5 实验存在的不足 | 第51页 |
6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二部分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肝硬化腹水大鼠的干预作用 | 第52-75页 |
一、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大鼠尿液的影响 | 第52-56页 |
1 材料 | 第52-53页 |
1.1 实验药品 | 第52页 |
1.2 实验主要试剂 | 第52页 |
1.3 动物和实验环境 | 第52页 |
1.4 仪器 | 第52-53页 |
2 实验方法与结果 | 第53-54页 |
2.1 动物的筛选 | 第53页 |
2.2 利尿实验 | 第53页 |
2.3 统计方法 | 第53页 |
2.4 实验结果 | 第53-54页 |
3 讨论 | 第54-55页 |
4 小结 | 第55-56页 |
二、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肝硬化腹水大鼠的影响 | 第56-75页 |
1 材料 | 第56-57页 |
1.1 实验药品 | 第56页 |
1.2 实验主要试剂 | 第56页 |
1.3 动物和实验环境 | 第56页 |
1.4 仪器 | 第56-57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7-58页 |
2.1 肝硬化腹水的造模 | 第57页 |
2.2 动物分组 | 第57页 |
2.3 给药方法 | 第57-58页 |
2.4 成模标准 | 第58页 |
2.5 检测物取材 | 第58页 |
2.6 统计方法 | 第58页 |
3 观察项目 | 第58页 |
4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| 第58-60页 |
4.1 腹腔积液量 | 第58-59页 |
4.2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| 第59页 |
4.3 大鼠肝功能情况变化的测定 | 第59页 |
4.4 血清中钾离子浓度的测定 | 第59页 |
4.5 血浆中醛固酮(Ald)的测定 | 第59-60页 |
5 实验结果 | 第60-71页 |
5.1 大鼠一般情况 | 第60-61页 |
5.2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大鼠肝脏组织作用评估 | 第61-64页 |
5.2.1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肝脏形态学的影响 | 第61页 |
5.2.2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| 第61-64页 |
5.3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肝硬化大鼠腹水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5.4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大鼠肝功能影响 | 第65-69页 |
5.4.1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血清ALT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5.4.2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血清AST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5.4.3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血清ALB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5.5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血清中钾离子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5.6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血浆Ald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6 讨论 | 第71-73页 |
6.1 大鼠肝硬化腹水模型的稳定性 | 第71-72页 |
6.2 磨盘草对肝硬化治疗的作用 | 第72页 |
6.3 关于ALT、AST在肝硬化中的表达 | 第72页 |
6.4 关于血清中ALB在肝硬化中的表达 | 第72-73页 |
6.5 血清中钾离子的作用 | 第73页 |
7 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三部分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利尿活性成分的研究 | 第75-91页 |
1 材料 | 第75-76页 |
1.1 实验药品与试剂 | 第75页 |
1.2 动物和实验环境 | 第75页 |
1.3 仪器 | 第75-76页 |
1.4 给药溶液的配置 | 第76页 |
2 含药血清预实验 | 第76-81页 |
2.1 色谱检测条件 | 第76-77页 |
2.2 给药天数的确定 | 第77-79页 |
2.2.1 实验方法 | 第77页 |
2.2.2 血清样品处理办法 | 第77-78页 |
2.2.3 实验结果 | 第78-79页 |
2.3 给药采血时间的选择 | 第79-81页 |
2.3.1 实验方法 | 第79页 |
2.3.2 血清样品处理办法 | 第79页 |
2.3.3 实验结果 | 第79-81页 |
3 各个产地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血清和尿液HPLC图谱 | 第81-90页 |
3.1 实验方法 | 第81页 |
3.2 血清样品和尿液样品处理办法 | 第81页 |
3.3 血清样品和尿液样品图谱的采集 | 第81-90页 |
3.3.1 10批磨盘草血清样品及空白血清指纹图谱的采集 | 第81-85页 |
3.3.2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血清中移行成分的认定 | 第85-86页 |
3.3.3 10批磨盘草尿液样品及空白尿液指纹图谱的采集 | 第86-89页 |
3.3.4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血清中移行成分的认定 | 第89-90页 |
4 讨论 | 第90页 |
5 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3页 |
1 研究结论 | 第91页 |
2 展望 | 第91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6页 |
缩略词汇表 | 第96-97页 |
综述 | 第97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