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创新点 | 第4-9页 |
内容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引言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2页 |
第一节 基本概念 | 第14-18页 |
一、跨行政区水污染 | 第14-15页 |
二、行政与行政区 | 第15-16页 |
三、跨行政区 | 第16-17页 |
四、公共事务 | 第17页 |
五、治理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| 第18-23页 |
一、我国的水问题现状 | 第18-20页 |
二、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| 第20-23页 |
第三节 文献综述 | 第23-30页 |
一、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研究综述 | 第23-27页 |
二、跨界管制研究综述 | 第27-28页 |
三、政府间关系研究综述 | 第28-30页 |
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重点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理论基础 | 第32-59页 |
第一节 水资源特性及公共资源产权理论 | 第32-44页 |
一、水资源的特性 | 第32-37页 |
二、公共资源产权理论 | 第37-44页 |
第二节 流域水资源管理理论 | 第44-52页 |
一、流域的社会经济特征 | 第44-46页 |
二、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| 第46-51页 |
三、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| 第51-52页 |
第三节 公共事务的治理理论 | 第52-59页 |
一、治理理论 | 第52-57页 |
二、整体政府理论 | 第57-59页 |
第三章 我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现状 | 第59-88页 |
第一节 我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法律与政策框架 | 第59-75页 |
一、我国流域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| 第59-66页 |
二、我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法律、政策的主要内容 | 第66-73页 |
三、我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法律的不足 | 第73-75页 |
第二节 我国治理跨行政区水污染的实践 | 第75-79页 |
一、设立环境督察中心 | 第75-76页 |
二、探索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制度化路径 | 第76-77页 |
三、开展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合作的实践 | 第77-79页 |
第三节 我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主要问题 | 第79-88页 |
一、流域立法滞后,流域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 | 第79-81页 |
二、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,缺乏统一的执法手段 | 第81-82页 |
三、水环境管理呈现体制性分割状态 | 第82-84页 |
四、缺乏流域性涉水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 | 第84-85页 |
五、缺乏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方式与途径 | 第85页 |
六、现有管理制度激励不相容 | 第85-88页 |
第四章 我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法律问题解析 | 第88-108页 |
第一节 跨行政区水污染成因的法律分析 | 第88-91页 |
一、一个分析框架 | 第88-89页 |
二、我国跨行政区水污染的法律原因 | 第89-91页 |
第二节 水资源产权制度 | 第91-98页 |
一、我国法律有关水资源产权的规定 | 第91-94页 |
二、我国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的产权机制分析 | 第94-97页 |
三、水资源产权制度的功能 | 第97-98页 |
第三节 管理体制 | 第98-105页 |
一、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 | 第98-100页 |
二、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困境 | 第100-103页 |
三、造成管理体制困境的因素 | 第103-105页 |
第四节 追责机制 | 第105-108页 |
一、传统单中心治理结构下的追责机制 | 第105-106页 |
二、多中心治理结构下的追责机制 | 第106-108页 |
第五章 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 | 第108-128页 |
第一节 国际及外国跨界水污染治理实践 | 第108-120页 |
一、有关国际河流立法的经验 | 第108-109页 |
二、外国流域管理的实践与经验 | 第109-114页 |
三、国外流域管理经验对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启示 | 第114-120页 |
第二节 国外跨行政区政府间合作治理的经验 | 第120-128页 |
一、《欧盟水框架指令》下各国政府间的跨界河流合作治理 | 第120-122页 |
二、北美地区跨区域、跨部门环境合作治理 | 第122-128页 |
第六章 完善我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法律对策 | 第128-149页 |
第一节 建立健全水资源环境产权 | 第128-132页 |
一、生态环境用水的产权管理 | 第128-130页 |
二、排污的产权管理 | 第130-132页 |
第二节 完善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政府间合作制度 | 第132-140页 |
一、合作原则 | 第132页 |
二、合作途径与形式 | 第132-135页 |
三、监督考核机制 | 第135-137页 |
四、纠纷解决机制 | 第137-138页 |
五、立法完善 | 第138-140页 |
第三节 健全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社会监督机制 | 第140-149页 |
一、公众参与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必要性 | 第141-142页 |
二、公众监督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途径 | 第142-149页 |
结语 | 第149-1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0-163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63-164页 |
后记 | 第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