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29页 |
1.1 镁合金性能的改善方法 | 第9-26页 |
1.1.1 合金化 | 第9-12页 |
1.1.2 快速凝固 | 第12-14页 |
1.1.3 喷射沉积 | 第14-15页 |
1.1.4 等径角挤压 | 第15-17页 |
1.1.5 超塑性成形 | 第17-18页 |
1.1.6 镁合金熔体纯净化 | 第18-26页 |
1.2 镁合金熔体与碳钢交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| 第26-28页 |
1.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8页 |
1.4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2 AZ系合金元素与镁合金熔体中杂质元素交互作用的热力学计算 | 第29-57页 |
2.1 相图的计算与分析 | 第29-39页 |
2.1.1 Mg-Al-Zn-Fe相图的计算与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1.2 Mg-Al-Zn-Mn-Fe相图的计算与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1.3 Mg-Al-Zn-Ni相图的计算与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1.4 Mg-Al-Zn-Mn-Ni相图的计算与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1.5 Al含量对杂质元素Fe、Ni在Mg中溶解度影响的计算 | 第36-39页 |
2.2 AZ系镁合金中合金元素与Fe、Ni交互作用的热力学计算 | 第39-54页 |
2.2.1 AZ系合金元素(Mg、Al、Zn、Mn)与Fe、Ni的二元合金生成焓的计算 | 第39-44页 |
2.2.2 AZ系合金元素(Mg、Al、Zn、Mn)与Fe、Ni合金的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| 第44-5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54-57页 |
3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7-63页 |
3.1 实验装置和方案 | 第57-58页 |
3.1.1 实验装置 | 第57页 |
3.1.2 实验方案 | 第57-58页 |
3.2 实验原料和内容 | 第58-59页 |
3.2.1 实验原料 | 第58页 |
3.2.2 实验内容 | 第58-59页 |
3.3 分析方法 | 第59-63页 |
3.3.1 成分测试 | 第59页 |
3.3.2 腐蚀性能测试 | 第59-61页 |
3.3.3 扫描电镜(SEM)和能谱分析(EDS) | 第61页 |
3.3.4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61-63页 |
4 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63-83页 |
4.1 AZ31B镁合金与碳钢的交互作用 | 第63-80页 |
4.1.1 在不同温度下加入碳钢的AZ31B镁合金熔体中Fe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| 第63-65页 |
4.1.2 在不同温度下不加碳钢的AZ31B镁合金熔体中Fe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| 第65-66页 |
4.1.3 在不同保温时间下加入碳钢的AZ31B镁合金熔体中Fe含量随温度的变化 | 第66-67页 |
4.1.4 在不同保温时间下不加碳钢的AZ31B镁合金熔体中Fe含量随温度的变化 | 第67-68页 |
4.1.5 不同温度下熔炼得到试样的耐腐蚀性能测试 | 第68-74页 |
4.1.6 界面的微观结构及元素分布 | 第74-79页 |
4.1.7 界面的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79-80页 |
4.2 AZ91镁合金与碳钢的交互作用 | 第80-81页 |
4.2.1 在不同温度下加入碳钢的AZ91镁合金熔体中Fe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| 第80-81页 |
4.2.2 在不同保温时间下加入碳钢的AZ91镁合金熔体中Fe含量随温度的变化 | 第8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5 AZ系镁合金与碳钢的交互作用分析 | 第83-89页 |
5.1 扩散理论及影响因素 | 第83-85页 |
5.1.1 扩散理论 | 第83-84页 |
5.1.2 影响扩散的因素 | 第84-85页 |
5.2 交互作用机制 | 第85-89页 |
6 结论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101页 |
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