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2-19页 |
1.3.1 NOMA基本概念 | 第13-14页 |
1.3.2 NOMA发射机 | 第14-16页 |
1.3.3 NOMA接收机 | 第16-17页 |
1.3.4 NOMA与MIMO | 第17-18页 |
1.3.5 存在的技术问题分析 | 第18-19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NOMA典型应用场景及增益分析 | 第21-30页 |
2.1 NOMA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 NOMA相对OMA性能增益分析 | 第22-28页 |
2.2.1 NOMA下行链路AWGN信道容量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2.2 NOMA在基于比例公平调度的eMBB系统性能增益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2.3 NOMA应用于mMTC上行链路的增益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NOMA几个基本问题研究 | 第30-45页 |
3.1 多用户的功率分配 | 第30-36页 |
3.1.1 NOMA的峰均比问题分析研究 | 第30-33页 |
3.1.2 NOMA带来的资源单元功率不均衡问题 | 第33-36页 |
3.2 基于时延约束的NOMA多用户配对 | 第36-40页 |
3.2.1 问题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2.2 基于时延约束的NOMA多UE配对 | 第37-40页 |
3.3 NOMA多用户检测与干扰消除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3.1 多用户接收机增强分析 | 第40页 |
3.3.2 SIC检测机制浅析 | 第40-41页 |
3.3.3 多节点NOMA干扰消除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4 NOMA中的HARQ重传考虑 | 第42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NOMA与MIMO结合机制研究 | 第45-52页 |
4.1 系统模型 | 第45-46页 |
4.2 NOMA与MIMO结合的UE配对机制研究 | 第46-50页 |
4.3 性能仿真及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NOMA与CoMP结合机制研究 | 第52-73页 |
5.1 概述 | 第52页 |
5.2 NOMA与CoMP结合的下行链路信号特征分析 | 第52-54页 |
5.3 NOMA与CoMP结合-单天线节点 | 第54-59页 |
5.3.1 系统模型 | 第54-56页 |
5.3.2 多发射节点信号相位偏差校准 | 第56-58页 |
5.3.3 性能仿真及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4 NOMA与CoMP结合-多天线节点 | 第59-71页 |
5.4.1 协作节点间上下行信道互易性相位校准研究 | 第59-66页 |
5.4.2 频域子带预编码与信道估计冲突问题研究 | 第66-7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I. 论文总结 | 第73-74页 |
II. 研究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| 第77-78页 |
I.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77页 |
II.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清单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