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肿瘤学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肿瘤诊断学论文

基于酶促循环放大反应及纳米材料检测ATP和microRNA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前言第11-33页
    1.1 生物传感器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生物传感器的简介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DNA生物传感器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5.1 DNA生物传感器的原理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5.2 DNA生物传感器的分类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5.2.1 光学DNA生物传感器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5.2.2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5.3 DNA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1.2 肿瘤与肿瘤标志物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肿瘤的简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肿瘤的定义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肿瘤的分类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肿瘤标志物的简介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肿瘤标志物的定义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肿瘤标志物的分类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ATP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1 ATP的定义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2 ATP的理化性质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3 ATP的研究意义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4 ATP的检测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microRNA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1 microRNA的简介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2 microRNA-21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2.1 microRNA-21 的简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2.2 miRNA-21 与肿瘤的关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2.3 miRNA-21 为靶标的肿瘤治疗第22-23页
    1.3 生物酶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生物酶的简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DNA聚合酶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核酸外切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酶促循环放大反应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1 基于聚合酶的酶促循环放大反应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2 基于核酸外切酶的酶促循环放大反应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3 基于核酸内切酶的酶促循环放大反应第26-27页
    1.4 纳米材料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纳米材料的简介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纳米材料的性能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纳米材料的发展现状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聚多巴胺纳米微球(PDANSs)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4.1 PDANSs的合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4.2 PDANSs的表征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4.3 PDANSs的应用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金纳米粒子(AuNPs)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5.1 AuNPs的合成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5.2 AuNPs的表征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5.3 AuNPs的应用第31页
    1.5 立题依据与主要内容第31-33页
第二章 基于酶促循环放大反应和聚多巴胺纳米微球荧光检测ATP第33-51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3-34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剂与仪器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实验试剂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实验仪器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缓冲溶液的配制与DNA的预处理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聚多巴胺纳米微球(PDANSs)的合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Signal/PDANS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4 MBs-T的制备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5 ATP的检测第36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3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荧光检测ATP的原理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PDANSs表征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表征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表征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3 紫外(UV)表征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可行性验证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1 PDANSs浓度的优化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2 缓冲溶液pH的优化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3 反应温度的优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4 反应时间的优化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5 酶用量的优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ATP的检测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1 无酶促循环放大过程检测ATP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2 第二次酶促循环放大过程检测ATP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3 双重酶促循环放大过程检测ATP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实验方案的重现性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实验方案的精确度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实验方案的选择性第48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48-51页
第三章 基于酶促循环放大反应和金纳米粒子可视化检测ATP第51-67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1-52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剂与仪器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实验试剂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实验仪器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方法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溶液的配制与DNA的预处理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金纳米粒子(AuNPs)的制备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3 AuNPs表面修饰巯基DNA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4 MBs-T的制备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5 ATP的检测第54-55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55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可视化检测ATP的原理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AuNPs表面修饰DNA的表征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可行性验证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.1 酶用量的优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.2 反应时间的优化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ATP的检测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1 无酶促循环放大过程检测ATP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2 酶促循环放大过程检测ATP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实验方案的选择性第64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64-67页
第四章 基于双重酶促循环放大反应荧光检测microRNA-21第67-7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7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剂与仪器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实验试剂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实验仪器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方法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缓冲溶液的配制与DNA的预处理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MBs-T1和MBs-T2的制备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3 Klenow聚合酶催化的酶促循环放大反应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4 Nb.Bsm I内切酶催化的酶促循环放大反应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5 MiRNA-21 的检测第70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70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荧光检测miRNA-21 的原理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可行性验证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1 缓冲溶液pH的优化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2 反应温度的优化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3 反应时间的优化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4 酶用量的优化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miRNA-21 的检测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实验方案的重现性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实验方案的选择性第77-78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78-79页
结论第79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9页
致谢第89-9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1-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均苯三甲酸基MOFs材料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
下一篇:猪肉新鲜度的激光散斑图像检测方法研究